D14:旅游周刊·活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4:旅游周刊·活动

早晚都得去一次的韩城(1)

2012年05月3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位于韩城市西南10公里的司马迁祠全景。刘玉虎 摄

  主办:新京报旅游·中西旅游

  线路:体验韩城双飞3日

  韩城位于陕西关中东北部黄河岸边,是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乡,也是全国保存完好的六大古城之一。韩城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韩城古城、司马迁祠墓、党家村、大禹庙、普照寺、黄河龙门、梁带村遗址等是目前对外开放的景区。

  韩城,是余秋雨一直“想去却不敢去”的地方;韩城,也是贾平凹心中“三块很值得行走的地方”中的一块。

  5月20日,本报记者跟随中西旅游体验韩城双飞3日首发团,感受了当地特色行鼓表演,并参观了有“小北京”之称的党家村大院。

  司马迁祠、普照寺

  古道上演的人间话剧

  余秋雨在《历史的母本》里曾提及韩城,因“无法预计会不会有太多现代痕迹让我失望,不敢去”。贾平凹在《定西笔记》中也曾描述过这个“刚健而文明”的“国家的大德之域”。韩城是许多有历史文化情结的人的“圣城”,而拜谒司马迁祠则是一种“朝圣”。

  司马迁祠位于韩城市西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从西安出发经西禹高速,芝川出口下赴司马迁祠墓。导游说,会看风水的人都赞这里的风水好,祠墓建筑群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上顶峰,可东望黄河,西眺梁山,南瞰长城,北观芝水。步入景区入口,就是一条沿坡而上的石铺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韩奕坡,古代的“奕”通“大”字,在古代,这条大道上接韩原大道可达长安,下临芝川渡口可到龙门,既是交通要冲,又是军事险隘,为兵家必争之地。韩城人开玩笑说,韩奕坡就是古时的“108国道”(108国道经韩城)。

  司马迁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祠后为司马迁墓,筑于西晋,经金、元、清四次修葺。如今我们看到的司马迁墓系砖砌,呈圆形,是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据说,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最早把蒙古族祖先匈奴人列入正史,毫无歧视之意,他开放包容的民族观得到了元世祖的尊重。

  韩城也是研究元代历史文化的好去处,金元时期,将韩城作为向中原扩散的桥头堡,韩城至今保留了30多处元代建筑,被称为“小布达拉宫”的位于韩城北部的普照寺是其中的代表。

  因为同处韩城北部,建议在游览时,可以将普照寺、党家村、梁带村遗址放在一条线上游览。党家村保留有150多座明清时代的民居、绣楼、戏楼、钱庄、私塾、家族祠堂等,现在大家都搬到附近地势高的新村。由于新村、老村分离,所以老村的明清建筑得以较好保存。

  梁带村遗址是2004年才被发现的,目前开发比较滞后,游客可先到梁带村的展览馆参观出土的东西周文物,再步行五分钟去看出土这些文物的“大坑”,因为害怕土层下雨崩塌,所以“大坑”大部分都被埋上了,只有28号墓穴是打开的。景区负责人说,正在规划建设梁带村遗址公园,建成后上面是公园,下面是地下宫殿。景区负责人也强调会考虑配套修筑新的道路。

  门楣、党家村

  厚文传统中的中庸之道

  韩城有“厚文”的传统,韩城历史上多出大文豪,除了司马迁外,史实中搬倒和珅的清朝丞相王杰也同样赫赫有名,其他御史文官更是迭出不穷,而这些显赫的文化历史,在韩城老城的一个个门楣、门匾上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

  在党家村,既有如“忠信”、“谦受益”、“和为贵”、“平为福”这类标志普通老百姓信仰和追求的门楣。也有如“父子御史”、“十马高轩”、“世进士”、“文魁”、“武举”、“登科举”这类标志权贵的门楣,但也有志向不俗之人,情趣卓异之家,则在门楣上写出另外的题字,如“清白传家”、“淡泊”、“清平乐”、“芝兰其室”等。

  在一些民居里,墙壁上刻写的家训也颇为耐人寻味,在贾家的钱庄墙壁上刻写着四幅家训,有一幅是“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告诫子孙要恪守中庸之道。

  老城是除党家村外规模更大的民居建筑群落,位于韩城新城南部,当年为了保护老城的风貌,另辟新城,可以说,当时的城市规划者是有远见的,现在老城也是韩城的一张旅游名片,老城以主街为中轴线辐射出数十道大大小小的街巷,沿巷则是数之不尽的老民居。

  街道沿街两侧为明清建筑的古式店铺,多为两层楼房,上面是仓库,下面是店面,前门面后住宅,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顶,是典型的北方古城风貌。百姓家里摆着“花馍”和“蒸糕”。特别是“花馍”,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中,孩子满月、老人祝寿、走亲访友、逢年过节,花馍都是最好的礼品,那些小老虎、小龙、小花篮样式的花馍,怎让人舍得吃呢?

  (下转D15版)

  D14-D15版采写/实习生 张雪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