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6:家居周刊·商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6:家居周刊·商业

众多外资超市巨头积极制定在中国的开店和扩张计划

标准超市“变身”:形式更多客户群更细

2012年05月3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标准超市的价格与大卖场相比没有竞争力,生存困难。图/CFP
超市进驻购物中心,细分市场,成为未来转型的一个趋势。图CFP
近期,外资超市纷纷进驻中国市场或增加开店计划,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图CFP

  近日,众多外资超市巨头积极制定在中国的开店和扩张计划:麦德龙加大在华扩张速度,未来3-4年门店数量将增加一倍;吉之岛凤凰城店也在4月29日首次引入GMS社区店;卜蜂莲花近日在上海开首家标准超市,并表示未来在上海至少再开一家标超,并对重庆大卖场进行业态调整。专家表示,中国超市零售业发展很快,不少商业集中区域的物业已经达到饱和。那么外资零售业如此密集地进驻国内超市零售业,未来的超市零售业发展将会怎样?超市又该怎样调整业态应对激烈竞争和不断上涨的各种压力?

  大卖场还是标准超市?

  标超生存艰难,原因首先是标准超市从价格上比不过大卖场,其次,标超在便利程度上又远不及便利店。

  家住双井的刘女士经常光顾附近的家乐福,她觉得那里的超市面积大,种类齐全,挑选余地很大,价格也低廉,购物环境舒适,基本每周光顾一到两次购置些生鲜和生活必需品。

  对许多北京市民来说,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比京客隆等标准超市更受欢迎。

  北京商业经济协会秘书长赖阳认为,对于大卖场来说,需要2万-3万种商品陈列,品种多样化,消费者选择性更多,但是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单品售卖率很低。“一般来说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数量和品种是有限的,常购的品种一般为5000-8000种,标准超市的面积一般在2000-5000平方米,这种超市按照商品结构来说,性价比应该是最好的,基本上可以把消费者需要的主流品牌集中起来,每个单品的购买力都会比较高。”

  其实,很多内资超市都是由标准超市起家的,比如北京的京客隆、超市发、上海联华、上海华联等,且如今的主体也还是标超。但是,自大卖场和便利店产生后,标准超市遭到迅速蚕食和一定冲击,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

  据媒体报道,2009年底,联华超市旗下的288家标超,有188家转型,超过直营店数量的65%。标超生存艰难,原因首先是标准超市从价格上比不过大卖场,大卖场利用自己的面积占领了强大优势。其次,标超在便利程度上又远不及便利店,于是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生存环境也越来越艰难。

  业态调整时代到来

  在租金比重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办法平衡成本和利润,这种模式就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除了价格问题,近年来在越来越高的物业成本下,无论是标准超市还是大卖场的生存压力都越来越大。

  标准超市因为面积原因不能兼顾生鲜产品,因此在盈利方面产生问题,不得不进行转型或另谋发展,而大卖场的盈利状况也难以承担过高的租金压力。

  在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看来,超市里生鲜商品的利润相对其他商品来说是比较低的,但因为受消费者欢迎,因此超市开大卖场的欲望依然会高于开标准超市。中国超市发展到现在,在较大的区域中心布局基本已经饱和。在租金比重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办法平衡成本和利润,这种模式就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业态调整和细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传统超市试水其他形式

  下一步超市的发展要从过去相对粗犷的模式变为更注重管理水平和特色的模式。

  现在各种超市形态多且混杂,不少企业在继续经营传统模式的大卖场、标准超市和便利店之外,还纷纷试水其他形式,像综合购物超市、精品超市、自营品牌超市等。

  继华润万家宣布今年大力发展社区店后,吉之岛也开始试水社区店。据媒体报道,吉之岛首家社区点GMS于近日在广州凤凰城开业。GMS店全称General Merchandise Store,指综合购物百货店,未来街市的卖场面积达2796平方米,生鲜卖场面积达1250平方米,其中农产卖场面积更达375平方米。门店还有晚市计划,提供多种熟食、配菜和生鲜食品。除此之外,华润万家的高端精品店如今也经常开设在购物中心里。

  郭增利认为,如今每个超市都会面临成本上的严峻束缚,即使外资超市在中国的成本也比在国外的成本要高很多,其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下一步超市的发展要从过去相对粗犷的模式变为更注重管理水平和特色的模式。“精品超市的定位在高端特定消费群,他们对价格敏感度不高,商品单价较高虽然可以直接拉动毛利率的上升,但是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超市经营的重点还是大众消费,在国外越是服务大众的业态越有生命力。现在超市竞争过于粗旷,没有关注到细分市场,这就是超市的同质化。”

  超市进驻购物中心

  进驻购物中心的超市面积都是有限的,普遍会做细分顾客群,很多企业都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求变化。

  赖阳还表示,现在的业态不再是超市与超市层面的竞争,从大的方面讲是一种云消费的竞争,是商业综合群体之间的竞争。单体的百货店超市购物中心的吸引力对消费者来说已经越来越弱了,消费者更加需要的是休闲购物一体化的综合中心,这是将来实体商业中竞争的核心。

  在多业态生存竞争的市场模式下,进驻主力店是超市谋求的下一个目标。

  郭增利认为,虽然单店的超市可以不跟购物中心做捆绑,靠自身的特色吸引自己的消费者,但是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进驻购物中心的超市,其优势是可以借助或者共享购物中心其他业态的客源。进驻购物中心的超市面积都是有限的,普遍会做细分顾客群,很多企业都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求变化,在没有条件依靠放大面积追求盈利的时候,只能细化客户群,这对盈利方式和整体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郭增利表示,标准超市进驻购物中心又会产生一种回归的现象。其实,国外超市的细分化很强,细分市场的功能释放比较充分,在澳大利亚的购物中心里会有3家超市同时存在,每家超市的客单价(即每一个顾客平均购买商品的金额)都不一样,用来吸引不同的客户群。因为超市间的客户群类型都不一样,购物中心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超市给消费者提供不同的选择。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裴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