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京报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包公青天

2012年05月3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田野笔记

  被脸谱化的黑脸包公一直都不寂寞。不但不寂寞,他一直都还很忙。不但很忙,他还忙得不亦乐乎。

  □岳永逸(民俗学者)

  5月23日,是中国文学艺术界一个特殊的日子。就是在这个对于文化界甚至整个中国都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的夜晚,合肥大剧院灯火辉煌,群星云集。人们在这里举行第二届“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颁奖典礼暨文艺演出。节目的形式多种多样,相声、数来宝、常德丝弦、二人转、京韵大鼓、小品,等等。获奖作品《我丢什么了》、《局长的茶杯》、《老鼠的传说》、《新来的书记》等经过编导和表演者的努力,直接搬上了舞台。

  从这些作品和舞台上艺术家们尽心尽力的表演,我再次看到了包公青天繁忙的身影。两个多小时,他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一直不停地在闪烁的灯光下奔跑、说唱。包公为什么直到今天都还这样忙?我们究竟在向包公索取什么?

  廉政。这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从深入人心,常演不衰始终作为话题的包公,我们能明白廉政是中国政治惯有的追求和标杆,其背后指向的是公平、正义、平等等现代社会所奉行的基本价值观与行为准则。遗憾的是,崇洋媚外的习气使得多数人都喜欢从西方来追溯这些词的意义。从孟优的讽谏到谏议制度,从孔孟提倡的仁政、墨子的兼爱非攻、唐太宗君臣的“水舟”之喻到大小衙门“光明正大”“明镜高悬”的牌匾,从包拯到海瑞,从异地为官的制度到钦差督查,都在谱写着传统中国政治中的廉政诉求。

  因应这些政治实践与追求,廉政文化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文艺形式,典型人物的塑造,廉政观念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被戏曲、通俗小说、地方曲艺以及当代的影视作品千百年来反复演绎的包公青天就是典型代表。

  但我们应该警醒的是,不同形制的包公身上潜存的基于忠君的人治理念,这迥然有别于今天基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的廉政建设。传统中国的廉政文化是寄希望于个人的“青天大老爷”主题和冤屈深似海的怨妇形象的交相辉映,有着个人英雄主义的虚妄。忠君、清官、青天、告御状、申冤也成为传统廉政文化的关键词。当下,人们热衷的上访,有这些关键词作祟的阴魂。这些显然不合时宜。

  清官包公应该向法官包公彻底转型。这时,廉政就绝对不仅仅是反腐倡廉,反贪颂清了,它更需要新型公民自身的革新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那时,累了一千多年的包公青天应该可以歇息打盹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