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5:特别报道

坐“奔驰” 和妈妈一起抢救病人

2012年05月3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5月30日,宣武医院急诊室,薛亦然站在一旁看着妈妈工作。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待命期间,薛亦然趴在妈妈耳边说话。

  【人物档案】

  姓名:薛亦然 

  年龄:8岁 “工作”

  场景:乘急救车救护病人

  “今天我上班”

  头戴白色鸭舌帽、身背蓝色米老鼠书包。

  和平门地铁站附近,北京急救中心的空地上,8岁的薛亦然模仿着杰克逊的舞姿,嘴巴咧着,一直在笑。

  薛亦然的妈妈郭彦童是急救中心一名医护人员,“整天不必在办公室里待着,坐着奔驰车(救护车),到处在外面跑,可以闯红灯,能呼吸到外面的新鲜空气,一路走来,故事特别多。”曾经,妈妈的工作在薛亦然看来,不枯燥又刺激。

  现实是否真如他“童话般的想象”?

  昨天,他终于等到机会,可以和妈妈一起“上班”,坐急救车“抢救”病人。

  ■ 我的未来

  我将来想当一名救护车司机,也要“奔驰”牌的,载着妈妈去救人,很帅。刚才,来医院时,我折了一个纸飞机,我在想,不知道将来救人时急救中心能否配备直升机。如果能,我要鸟枪换炮,开着直升机带着妈妈去救人。这样速度快。另外,关键是,帅!

  车上问“十万个为什么”

  早上8时许,郭彦童接到急救指令。

  出发。

  急救车车门刚一打开,小家伙噌地蹿了上去。

  翻翻车上的外伤包,摸摸除颤仪,再坐在担架上试试是否舒服,车上的一切都让薛亦然感到新奇。

  3个月前,薛亦然放学,刚走出校门,就看到一辆熟悉的急救车停在马路对面。

  “快看快看,我妈妈的救护车,这车能闯红灯,多神气。”薛亦然兴奋地招呼一群小伙伴,拉他们走过马路,去救护车旁参观。

  登上这辆心仪已久的大车,看看妈妈怎么抢救病人。

  这一天,他已经期待了四年。

  “妈妈,车子为什么不开警铃”。

  “不是特别危急的事情,一般不开。”

  “妈妈,车子为什么不闯红绿灯”。

  “病人病情如果不很严重,急救车同样要遵守交通规则”。

  急救车一路疾驰,薛亦然也没闲着,拿出他“十万个为什么”的本领,不停地问这问那。

  接到病人后变得“内向”

  五六分钟后,急救车到达新文化街一小区。

  一栋楼门前,一位70多岁的大爷站在那里,双眼微闭,一只手捂着心口,身旁,老伴儿用双手架着他的胳膊和腰。

  原来,当天早晨,老人吃过早饭后,突然觉得眩晕。家人见状,急忙拨打急救电话。

  “大爷,您怎么不在家等着,五楼这么高,我们用担架抬您下来多好。”郭彦童和同事从车上抬下担架,招呼老人赶紧躺下。

  两名男急救人员一前一后,将担架抬上了车。

  车门关上,车子向宣武医院开去。此时,薛亦然突然“内向”了起来,只是瞪大眼睛看着躺在担架上的爷爷,再扭过头看看忙着为爷爷输氧、量血压的妈妈。默不作声。

  宣武医院急诊室,十多位病人正在输液,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

  “味道很难闻,臭臭的”,薛亦然眉头紧锁,但还是一步不离地跟在妈妈身后,看妈妈与医院医护人员进行“病人交接”。

  再次返回急救车,薛亦然又开始了提问,“妈妈,你经常去那样味道怪怪的医院吗?”

  郭彦童点点头。

  薛亦然吐了吐舌头,再一次不做声了。

  为生病老奶奶忍闷热

  返回途中,急救车接到新的救人指令。车子开始朝三里河一小区进发。

  “现在老人是什么情况……别着急,我们马上到。”电话另一端,病人家属的声音有些激动。郭彦童一边与周边医院联系床位,一边安抚着病人家属的情绪。

  急救车突然加速。

  薛亦然坐在后排,小身板随着车子不停地摇晃。郭彦童一边叮嘱小家伙坐好,一边给他系上安全带。

  急救车警灯闪烁,警铃响起。

  车子见缝插针,在车堆里忽左忽右来回扭动。

  “妈妈,速度好快,为什么又要开警铃了。”

  “病人家属称病情严重,目前急需救护人员,我们得以第一时间去现场。”

  “超了一辆,又超了一辆”,已经“清点”完了车里的东西,薛亦然开始把兴致转向车外,数着被救护车一辆辆甩在身后的小汽车。

  终于,车子在三里河一小区停下。楼房大厅里,一位老太太斜仰在坐椅上,看上去似乎已经昏厥,旁边的亲人神情焦虑。他们告诉急救人员,老太太患有“心前区不适”病症。

  将老太太抬上车,郭彦童开始为其输氧,输液,检查心电图……

  急救车里,因为密不透风,气温已近40℃。

  薛亦然轻声对妈妈说要开空调。“老奶奶生病了,怕冷,不能开。”郭彦童轻声对儿子解释。

  看着妈妈额头上的汗珠,薛亦然嘟着的嘴慢慢瘪了下去。

  将老人安全送到海军总医院后,返回的路上,郭彦童和同事们聊起了“委屈奖”。

  “还有委屈奖啊,太神秘了。”听到这个话题,好久没说话的小家伙又来了兴致。

  郭彦童说,一个月前,一同事去一精神病患者家里抢救病人,结果被精神病人打了。急救中心最近特意给这个同事发了个奖状,“委屈奖,奖励200元钱”。

  “妈妈,你委屈过吗?”薛亦然眨眨眼问。

  “哎呀,干我们这行的,哪有没受过委屈的。”郭彦童摸摸薛亦然的脑袋,哈哈地笑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 故事

  “比妈妈”他有自己的小逻辑

  “我是妈妈的实习生,我能帮妈妈推担架了”。

  看小家伙兴致正浓,郭彦童的同事们纷纷逗他,“你是医院非法雇佣的童工。”

  “才不是”,薛亦然吐吐舌头,嘿嘿直笑。

  薛亦然说,和同学一起玩的时候,一些小伙伴经常会“比妈妈”,谁谁的妈妈是经理,谁谁的爸爸妈妈做了官儿……

  “我妈妈是开急救车的(医护人员),她能救人,即使是再大的官儿,生病时不照样需要妈妈(救助)!”每每“比妈妈”时,薛亦然都有自己的小逻辑。

  在薛亦然眼里,做了近20年急救中心医护工作的妈妈郭彦童“很了不起”,但小家伙让记者保密,“这话千万不能给妈妈说”。

  问其原由,薛亦然一本正经地说:妈妈了不起,但我不能自豪,因为我自豪了妈妈就会骄傲,妈妈骄傲了她就会落后……我不想看着妈妈落后。

  【体验感受】

  一直以为妈妈的工作很“好玩”,没想到也有一些“不太好玩”的地方,比如,她坐奔驰(救护车)外出不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而是随时待命,抢救病人;她去医院呼吸的空气不但不新鲜,还有刺激的味道,难闻;一路上妈妈和病人家属说了好多话,口干舌燥都顾不得喝水,我一直以为她是超人,口不渴……

  ——儿子薛亦然

  【母亲感慨】

  儿子早嚷着让我带他体验,但是急救现场,我还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再照顾他。这次,经急救中心领导特批,小家伙圆了他的体验梦。孩子现在才8岁,心智还不成熟,路过建筑工地,他会嚷嚷要当建筑工人,这样可以为没房子的人盖房子;跟着我救护病人,又想着当救护车司机……

  不过,不管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我只希望他能健健康康长大,做一个乐观向上,能够自食其力,懂得感恩的人……

  ——妈妈郭彦童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申志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