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C14版)
■ 本月最佳
《舌尖上的中国》
总导演:陈晓卿
播出:央视CCTV综合频道(首轮)/CCTV记录频道(二轮)
看点:这部央视首部美食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
如你所知,我们有个老男人饭局,一伙人接受陈晓卿美食教育很多年。终于有一天,他发短信,说有一部他担任总编导,辛苦了一年多的美食纪录片即将在央视一套次黄时段播出,要求我们接受再教育。
5月14日晚,如期收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第二天,发微博:“自然+劳动=美食;地名+人名=尊严。为那些人名和人脸感动。片子忒好看,好看的不像中国人拍的。”
人与地方,这是我对这部热播美食纪录片的最直接感受。
看完第三集,我又发了一条微博,大意是《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美食纪录片,还是国情片,用一句话就可说清,就是,在中国,吃是什么?
5月22日,《舌尖上的中国》播完最后一集,完美收官。媒体称之“收视火过电视剧”。
5月23日,总编导陈晓卿接受访谈说:“美食是这个节目的外表,其实我们是想通过美食夹带一些私货,让观众通过美食感受到当下中国一些人的生存状态。”
在当今中国,人们怀疑一切饮品的真假,猜测一切食品的毒性,排除某些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因素,还有什么深层的原因?
在文化中国,各种形态的文化符号中,吃当之无愧,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和博大精深。如果以区隔论,只选一种中国有别于其他种族和文化的文化符号,恐怕就是吃,或者叫美食文化。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密码?
对我来说,这个问题也没那么复杂。读史多年,我一直追踪这个制度后面的因、这个文化后面的因、这个种族后面的因,追踪的最后的因就是地理和气候。
《舌尖上的中国》所表现的,地之广,人之勤,那些地名和人名,还有食材名和菜名,美食构造出的中国尊严让我感动。但是我马上就会联想到之后的自然环境的严峻,严峻自然环境中人的辛苦,为了吃而勤奋,这是一种心酸。陈晓卿们想通过这部美食影片夹带的私货,那些人和生存状态,这后面的因,还是地理和气候。
在中国,吃是文化,名之美食,吃更是人们对这里各种地理和气候条件做出的反馈,是活下去的底线,是生死存亡,是一种尊严。□牟森
【剧评人观点】
梅子笑:舌尖上的美食只是它的外衣,背后在讲什么,要讲什么,将来可以讲什么才是更要紧的事。话说第二季已着手启动,人与土地的第一季如此生动,那么收看纪录片的知道群体,更想了解在这片土地之上生产劳作的食品工厂、餐馆如何料理食材。
小妖:近年来在观众中取得最大反响的本土纪录片,不可否认与题材有关,但中华美食实在博大精深,本片在美食之余,更多展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风格上借鉴了BBC的《美丽中国》,在每集的分类上有些接近那部著名的《人世间的食物》。
李星文:搔到了吃货观众的痒处,抒发了美食家编导的情怀,沉浸在祖国厨艺博大精深的美感中,暂时不用再理会食品安全方面的烦恼。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