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理大气污染改变燃煤为主能源消费结构,十多年减少数千根烟囱
过去十年,烟囱逐渐成为落后的象征,意味着大气污染源。十多年来,烟囱是北京治理大气污染的见证。
北京市从1998年开始大气污染治理,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像新鲜血液,通过新铺设的管道输入城市每个角落,大大小小的烟囱一座座倒下,城市天空中的黑灰色慢慢少了,蓝天逐渐多了。
马连道供热厂隐藏在住宅区里。作为供热厂的标志——一根几十人才抱住的烟囱,现在只剩18米高。
这根烟囱原有80米,比周围任何建筑物都高。过去15年,每年冬季,烟囱里都会冒出煤烟,为周边120万平方米2万多户居民供暖。
“这根烟囱是时代的象征。”西城区环保局巡视员许奇说。
去年,马连道供热厂烧煤锅炉都改用天然气后,西城核心区彻底告别燃煤锅炉供暖历史,这根燃煤烟囱也失去作用。
但拆除80米高的混凝土烟囱却没那么简单。
因为周围都是居民楼,没法施行爆破。工人们用1300根钢管,搭建起与烟囱等高的脚手架,用电动液压剪,将烟囱内的钢筋剪断,打碎水泥块,从烟囱里扔下去。底下的工人们在烟囱底部挖一个大洞,再把水泥块掏出去。
三个月中,工人们以每天一米的速度往下拆,拆掉60多米。
剩下的18米,可以用机械液压剪够到,两天就可以拆完。5月27日,机械臂一挥,这座烟囱伴随着北京核心区燃煤供暖的历程,彻底进入历史舞台。
这根烟囱也见证着北京这十多年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从关停小锅炉到改造大锅炉,北京市将逐步告别燃煤时代。
“登高查烟”十年变化
1998年“登高查烟”,早上六七点钟,全市有很多烟囱冒着黑烟,即使是一大片的平房里,也蹿出一根根细细的黑烟,是挺壮观的一个景象
十年前,北京市各项生活和生产能源,都来自煤炭锅炉。
“过去浓烟滚滚是形容城市工业繁荣。”马连道供暖厂负责人柳炳会说,“现在它却是污染源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落后生产方式。”
作为在工厂内工作多年的职工,他和他的同事们对厂房内的污染也感触极深。“采暖时,人进门没几分钟衣服上就全是灰,领子全是黑的。”
供热厂附近一处报摊小贩说,冬季时,每天卖的报纸上都是薄薄一层煤灰。
相比之下,如今的厂房窗明几净,没有一点灰尘,工人们笑称自己从“黑领”变成了“白领”。
“我印象中, 1998年左右,空气中都是煤烟的味道,冬天特别严重,就像伦敦雾都一样。”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高新宇说。
据发改委的数据,1990-1998年间,北京市每年增加约140万吨标煤,年均增长约4.46%,煤炭和焦炭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高达41.5%,在燃料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达到75.3%。
官方认定,燃煤是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大气污染的首要原因。
那时候,为治理不达标排放的烟囱,市和各区县环保局历年来都有一个传统的检查方式——“登高查烟”。
每年11月15日供暖点火日一大早,市区政府、环保局官员都会到城市高处,查看全城或全区的烟囱,如果看到明显黑烟,环保稽查人员就会立即往黑烟的方向跑。
市环保局经常上的高处是中央电视塔。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副调研员刘炜听局里的老同志说,1998年那会登高查烟,早上六七点钟太阳刚出来,全市有很多烟囱冒黑烟,即使是一大片的平房里,也不断蹿出一根根细细的黑烟,“是挺大的一个景象。”
烧煤跟烧燃气的烟不一样,燃煤若不加环保措施,就是黑烟。燃气出来的烟是白色的,其实是烧完的水蒸气,雾一样的水滴,是完全达标的。
刘炜介绍,燃煤即使加脱硫等环保设施,虽然达标,但也是发灰的,跟燃气的接近白色的还是不一样。
“毕竟是燃煤锅炉,再怎么添加环保设施,只能缓解污染,要真达到零排放,只能靠天然气。”刘炜说。
2007年,刘炜开始参加“登高查烟”,已很少看到黑烟了。
他说,那一年,能见度比较好,除了当时还在生产的首钢附近冒着一些烟雾状的东西,西南方向感觉有点雾之外,基本上已经没有黑烟。
从2001年开始参与“登高查烟”的市环保局巡视员杜少中说,总体上,这十年间,黑烟的趋势在明显减少。
减少几千根烟囱
奥运前完成1.6万个20吨以下锅炉拆除改造。另外对于“重量级”锅炉的改造很费工夫,进口锅炉每台要三辆24米长大卡车运送
1998年,北京市启动大气污染治理紧急计划,开始延续至今的大气污染治理过程。
最先改造的是茶炉和燃煤大灶。随后,20蒸吨以下的供暖小锅炉也开始退出。
刘炜介绍,燃煤锅炉的改造,总体思路是,由小到大,由简到易,由城中心到城郊区。
2008年奥运会是北京治理大气污染的一个节点。奥运会前,城区内大量小锅炉房有的拆除,有的整合成大锅炉房,有的则改成用天然气。
截止到2007年,城六区减少了1.6万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假设按照三台锅炉合用一根烟囱算的话,那也是五千根烟囱左右。”刘炜估算道,“城区至少少了几千根烟囱。”
奥运会之后,开始更“重量级”的“脱煤”规划。主要的对象,是20蒸吨以上的大锅炉房,其中就包括了去年改造完成的马连道供热厂。
“改造难度是很大的。”马连道供热厂的工人指着背后高达两三层楼高的锅炉说。
所谓改造,不如说是“重建”,因为用煤和用天然气的锅炉原理完全不同,必须把锅炉和烟囱全部拆了,再建新的。“蒸吨越大,难度越大。”柳炳会说。
马连道供热厂之所以称为核心区最后一个改造的锅炉房,也是因为其规模最大。4个德国进口的大锅炉,从西安运过来,每台要用三辆24米长大卡车来装。为了把大锅炉放进厂房,甚至还在一面墙上打了一个大洞才放进来。
“短短几个月内就要把改造全部完成,11月15日之前就要点火,一天都不能拖。”柳炳会说。
通常,这么大规模的锅炉房,要一年审批,一年改造。不过去年,这座锅炉房的改造被纳入北京市当年要做的实事之一,必须要在供暖日前完成,最终,审批加改造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完成。
至马连道供热厂改造完成后,北京市去年超额完成了共800蒸吨燃煤锅炉改造的计划,实际改造了1218蒸吨,拆除了城区约60根大型燃煤烟囱。
据测算,这一改造每年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360吨,粉尘烟尘排放800吨。
拔掉胡同小烟囱
胡同特殊结构,天然气供热管道无法铺设。唯一的办法,就是往文保区内拉电线,用电供暖
苏萝卜胡同是一条极具老北京韵味的胡同,胡同不宽,最窄的地方只能过一辆小轿车。
此处属于北京的文保区,天然气接不进来,胡同的居民常年都用小煤炉取暖。
家用的小煤炉接上一根铁皮做的管子,顺着天花板通到室外。像这样的小型烟囱在苏萝卜胡同曾有很多。
胡同特殊的结构,使得其他地方居民都可以用上天然气时,这儿的居民还不得不用土方子取暖。
居民张师傅说,以前冬天时,胡同里随处堆着煤堆,下雨下雪时煤堆准有塌的。“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往炉子里加煤,烧煤的时候,院子里都是灰土和烟,雾蒙蒙的。”
另一位住户姜师傅说,“还有一个特别的景象,胡同里一堆堆的垃圾,都是白菜帮子和煤灰渣。一到冬天,你就看吧,一个是往家里运一车车煤,一个就是囤白菜。”
“小煤炉污染是最大的,它什么环保措施都没有,效率极低。”高新宇说。
“文保区一些胡同,本身过道比较窄,房屋很密集。”西城区煤改电负责人杨保华说,加上胡同的地下有各种老管道,想要把燃气或热力管道铺进胡同,施工难度很大,给住户生活出行也带来很大不便。
(下转A21版)
□新京报记者 金煜 北京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