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5:人才周刊·才议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5:人才周刊·才议

清洁阿姨背华师大女生上课引发网络热议

娇气不是病 关键要有担当(2)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上接D04版)

  避险演练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学校重视对孩子(学生)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既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体现,也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必要的应急避险常识普及以及技能演练,将给孩子、给更多的人生命带来安全屏障,让家庭可以将天伦之乐、幸福生活很好延续下去。

  □涂启智(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纪工委)

  近日,一段名为“实拍唐山地震中老师带领学生从容撤离”的视频迅速在网上走红。唐山英才学校校长刘中山说,“我们学校每两周组织一次逃生演练,每次也就几分钟,费不了多长时间。可真遇上灾害,作用就大了。”

  当地震来临,英才学校老师之所以能够带领学生从容撤离,就是因为平时每两周开展一次逃生演练。学校重视对孩子(学生)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既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体现,也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假如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人们普遍了解地震应急避险常识,掌握了应急避险技能,灾害造成的伤亡数字必然会改写。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地震灾害频仍;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导致地震等自然灾害呈多发态势。而依照目前科技水平,人们还无法对地震灾害做出准确预测。因此,开展必要的地震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对于保护生命,避免当灾害来临时对生命造成很大伤害,具有重要意义。地震灾害应急避险演练从娃娃抓起,很有必要。

  不仅是唐山,全国各地学校都应该广泛开展地震灾害应急避险演练。不仅是孩子,在所有人群中都应经常开展这种应急演练活动。而且不仅仅是开展地震灾害应急避险演练,还应开展其他自然灾害,以及乘车、乘机、乘坐电梯等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避险常识普及,有条件的地方完全可以开展应急演练。比如大家都知道公交车上放有安全锤,供发生紧急情况时旅客破窗逃生时使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安全锤砸玻璃中间砸不开,要砸玻璃的四个角才行。

  生命是宝贵的,尤其是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当下,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必要的应急避险常识普及以及技能演练,将给孩子、给更多的人生命带来安全屏障,让家庭可以将天伦之乐、幸福生活很好延续下去。唐山地震中老师带领学生从容撤离视频也迅速在网上走红,说明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危机应对有着清醒的认知,对于开展应急避险演练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到位,这正是普及各种应急避险演练的社会基础。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自然灾害面前,多一点忧患意识,掌握一点应急避险技能,生活才会减少不幸,增添欢乐。

  早教不是学前培训

  在单一的“输赢比较”外,生活意义还包括“真假”“美丑”的价值演绎。可“起跑线论调”却将教育功能窄化,看作是“一较胜负”的择优工具。这般病态的教育观,将孩子引向虚妄的“竞争误区”中,也让江湖式名利争夺移植到孩子身上。

  □佘宗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所有的孩子生来即天才,可大多数孩子在他生命的最初6年里,天资被磨灭了”,教育家富勒说。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别输在起跑线上”的谬理流行,“揠苗助长”式超前教育的大行其道,无疑是磨灭孩子天性的重要祸端。

  基于此,近日,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原则之一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在幼儿教育畸化的语境下,这一纸《指南》,不乏纠偏意义。削减“识字”标准,滋养孩子童趣,是对个性扼杀的避免;弱化认知要求,偏重自理能力,利于孩子成长;严禁强化训练,注重素质提升,也是给孩子减负,以免让他们成“病梅”。“翅膀上绑上赘物,注定飞不高”,当孩子不再是“满负荷运转的机器”,他们的童年与天资才会闪光。

  较之于粗线条的指导性文件,《指南》更为细化、规范。当幼儿教育的切入口,从读书识字转向图像兴趣,从高难度算术到简单加减,从知识汲取到生活自理,可以想见,它为家长们提供了良性参照,也为教育架设起“人文化”路标。

  当然,为幼儿教育“探路”,总会遇到各式路障。在“优胜劣汰”导向的攀比社会里,在“成功学”濡染出的单向度成败观下,人们难免在“起跑线迷雾”中迷失,将“拼×”视作竞利法宝,将竞争意识嫁接到孩子的心灵。

  正因对“起跑线输赢”的偏执,早教也频遭误读。说及“早教”,首先浮现于公众脑海的,不是幼儿教育的路径选择,而是遍地开花的“学前培训”。于是乎,早教也剥离了“教育本真”的涵义,沦为透着浮躁味儿的市场符号。

  早教语义的被“改写”,与公众对教育标准的曲解一脉相承。在单一的“输赢比较”外,生活意义还包括“真假”“美丑”的价值演绎。可“起跑线论调”却将教育功能窄化,看作是“一较胜负”的择优工具。这般病态的教育观,将孩子引向虚妄的“竞争误区”中,也让江湖式的名利争夺移植到孩子身上。

  竞争规则,替代了个性涵养;多元化价值的塑造,被呆板的评价尺度“挤对”……在失序的早教观下,孩子的好奇心被扼杀,想象力被阉割,想不“输在起跑线”上也难。

  毫无疑问,《指南》的意义指向与秩序导引,契合了人文教育的规律。之于早教本真的回归,它提供了一个尺度拿捏的范本。循此趋势,我们有理由憧憬:孩子们能从“流水线式的批量制造”中被解救,在个性滋长中,免于成为“失童年的一代”。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