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让实习“有聊”起来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
2
3
4

  “大学生实习大多无聊,严重影响课业,希望能禁止。”“80%的大学生实习是跑腿打杂,很少有人被单位最终接纳就业。大学教学、学生学习的秩序却遭到了冲击。”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百年院庆“中国经济学教育论坛”上,北大校长助理黄桂田的一席言论经媒体刊出,立即使他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尽管他之后做出了一些澄清,但质疑之声仍旧不断。

  为此,上周《新京报》联合新浪教育进行了“大学生(本科)实习调查“。调查显示,64.1%的参与者认为大学实习是必要的,而且认为大三、大四进行实习最好(比例均为38.2%)。

  据统计,70.6%的参与者认为参加实习的主要目的是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另有26.5%的人是为了满足学校的需求。调查还显示,84.9%的人认为实习有帮助,其中48.5%的人认为实习的帮助很大。而在问到“实习是否对日常学业产生影响”时,超过一半(55.9%)的参与者认为有影响。

  大学生 打杂无聊?

  每天早上7点20分从位于北京北三环的宿舍出门,乘坐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赶到位于六里桥的出版社。打开电脑,登录出版社的公共投稿邮箱,翻看每一封投稿邮件。小静一天的实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小静是北京某高校中文系大三学生,已决定毕业后就业的她在大三下学期找了一份实习工作。实习单位是京城一家名声很响的出版社,小静的父母托了关系才将她安排进去,没有实习工资,每天管一顿饭。但小静对编辑出版非常感兴趣,她也想通过这次实习了解一下相关工作,学到一些本领。

  实习第一天,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告诉小静,她的工作是整理出版社的公共投稿邮箱,将“靠谱”的来稿挑出来,放到指定文件夹,“不靠谱”的删掉。至于判断标准,编辑也没有细说。小静打开邮箱,发现里面已经积攒了上千封投稿邮件。因为她所在的部门是做文史出版的,所以她就依照自己的标准一封封看下去,非文史内容的删掉,纯故事性的也不过关,有学术性、文笔好的才会留下来。

  “刚开始,一天看50封左右,后来看得快了一天能看100多封。”小静回忆,实习的前几天她特别积极,觉得出版社很牛,对工作充满期待。但之后她就感到沉闷与无聊。“编辑们平时都是向人约稿,谁也不爱看投稿,分辨来稿质量还是比较容易的,说白了这就是一打杂的活儿。而当我完成任务后,编辑们也不想给我安排新的任务。”

  更让小静感到失望的是,出版社整体气氛很压抑,同事们各忙各的,不怎么交流。熬满一个月后,小静毫无留恋地逃离了这里,她说自己唯一的收获就是“不再想去出版社了”。

  与小静有类似实习经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牺牲了大段时光,却做着“性价比”不高的打杂工作。这不禁让人觉得北大校长助理黄桂田“炮轰有理”。

  “其实,实习从边缘工作做起是很正常的。”北京某高校中文系辅导员邹老师评价,“以前曾有个调查,中国的学生上大学前几乎没有任何职场体验,而美国的学生上大学前已经做过多份工作,他们可能当过搬运工,做过超市收银员。我们的大学生往往对社会、对职场抱有很多美好的幻想。需要通过实习来体会一下现实,也寻找一下自己踏入社会后的方向。”

  “据我了解,很多去事业单位实习的中文系学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写报告,复印材料,有时还会帮忙擦桌子扫地。可能会有人认为让大学生干这些打杂的活儿,没什么意义。但真要用心,从这些打杂的活儿里也能学到很多东西。”邹老师解释,“比如复印材料时就可以看看复印的内容是什么,了解一下业务文件和专业资料,看看别人的文件是怎么写的,这些都是学习的机会。”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也曾在微博中提到“有一个实习生,也是做大家觉得无聊的复印工作,他在第一周就弄清每天所用复印纸的张数,做出第一张PPT;第二周弄清每天复印文件中正式文件与起草文件之比,做出第二张PPT;第三周计算把起草文件用双面印能节省的财务成本,做出第三张PPT。震惊全公司。”打杂也可以打得出色。

  而让邹老师感到心酸的是,现在很多大学老师可能也不理解学生的苦衷,现在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和诱惑可能是他们没有深切感受到的。“10年前北京的大学毕业生也就10万,留京是比较容易的,当公务员,进国企限制也很少。如今北京的大学生有660多万,竞争如此激烈,学生不得不想方设法从中脱颖而出。”邹老师感叹,大学生翘课去社会这所大学里学习也情有可原。不少毕业生工作半年或一年后就想回到学校,可能因为我们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太美好了,他们需要通过实习提前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

  企业 选择候选人

  “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实习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解释,“找合适的实习单位难,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表现难,有些学生实习过程也与目标有着较大差距。但是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放弃大学生实习。”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陈曦介绍,国内最早招聘实习生的企业都是有实力的大公司,他们招聘实习生主要是为了发现候选人,建立校园雇主品牌。现在一些公司也在采用企业校园大使、校园挑战赛等新的实习形式。

  据了解,微软、安永等知名外企大都在寒暑假招募实习生,且都有着严格的招聘程序。“自1998年微软中国研究院在中国招募实习生以来,至今共招收实习生3万人次。我们招募实习生要通过网络申请、简历筛选、笔试、面试等环节,我们希望一些优秀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正式加入微软,所以实习生主要来自大三和研二,也有部分大二学生和博士生。”

  微软大中华区高级人力资源经理刘节介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要招收基础研究和软件开发两方面内容的实习生,从事基础研究的实习生主要是博士生,从事软件开发的实习生主要有开发工程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项目管理三种岗位,在三个月的实习期间他们会跟随导师做相关工作,最终由导师对实习过程进行评价。实习期间,实习生有工资,并有餐补等补助,外地的学生还有住房津贴。学生来微软实习还要有学校的书面认可。

  “通过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实习,学生可以在专业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刘节举例,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开发团队会和美国总部的研发部门合作,经常会用英文进行交流,这对学生很有挑战。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大四学生小李目前就在微软实习,他跟着导师逐渐熟悉微软的各种产品,也做些改改代码,统计用户数据的工作。相比一些“打杂儿”的学生,他的实习与专业联系紧密,收获也更大。

  安永大中华区人力资源主管合伙人黄文认为,学生在企业实习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企业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一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有什么不同。“我们会对刚招进来的实习生进行培训,把他们当作初级员工来对待。”

  但本报调查也显示,不少学生为了“装饰”简历而实习,譬如有的学生通过关系进入名企实习,只为拿到对找工作有利的实习鉴定书,实习的过程却敷衍了事。

  黄文认为应聘学生简历中有实习经历的确实比较重要,但实习经历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实习经历是否与应聘职位相关,贵精不贵多。刘节则表示,微软会看重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收获有哪些,这些面试官都会问得很详细,只有一个实习名号肯定不行。

  “我认为大学生实习热可能并不是用人单位单方面引起的,而是大学生与企业相互作用的结果。”陈曦指出,“企业一般不会硬性要求大学生具有实习经历,但在同等条件下,有实习经历的学生肯定优先考虑。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有实习经历,这已成为普遍情况,就像基本所有学生都会写自己在校是学生干部。其实,很多企业看重的还是学生在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不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并不会有多大作用。”

  高校 实习应专业设计

  虽然实习被“炮轰”,但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高校都把实习纳入了课程体系,进行了学分要求。

  本报调查也显示,有26.5%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学校的需求而去实习。

  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学生在大二和大三的暑假分别会进行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作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针对大二、大三和研一、研二的学生,我们还有一个‘预就业实习计划’。”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苏栋介绍,“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实习生双选会,邀请一些对口的央企、知名外企、国企来招募实习生。我们为想实习的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学生和用人单位可以就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等进行交流和协商。”

  “实习是大学本科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走向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认为,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实习方面最需要做的是“设计结构”。“美国有的大学本科学生实习一般要求3个学分,即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为180或200个学时。他们会对实习学时进行结构划分,比如60%的学时在实习单位,10%的学时用于参与各种会议,与专业人士建立联系,10%的学时用于阅读和观看相关资料,20%的学时用于写工作日志和论文。结构安排得当也可避免学生因实习而耽误学业。”

  李奇指出,大学在实习方面应履行的职责是严格审查实习生的资格,学生在实习前应开设先关课程,为学生解答疑惑。此外,学校还要明确实习活动的目标和结果,将其具体化,有据可依。“学校的哪些专业需要实习以及怎样实习,不应由行政部门说了算,而应由专业人士来设计。”

  “大学生实习问题也不是学校单方面所能解决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说,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实习制度相对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和雇主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政策环境相对完善;大学也积极助推大学生实习。仅就雇主和政府而言,对于大学生的实习不仅价值观上认同,而且在实际操作层面上都有实质性的支持。在德国和美国,雇主对待实习生,如同“挑女婿”,为了挑选到合适的,绝不会只选一个实习生,相反一定是从群体中观察,必须有过程,必须看长远,有这样的理念,就不会计较为学生提供的较高的实习成本;有如此的理念,也就会认真对待实习这个环节,更不会嫌弃实习,甚至有将学生实习看做是“添麻烦”的观念。

  就政府支持而言,主要表现在有颁布学生实习管理条例。洪成文建议,我国应尽快颁布《大学生实习条例》。通过《条例》,规范雇主的责任,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规范我国大学生实习的环境。

  同时,洪成文指出,不同学科对于实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临床性较强的学科,实习是大学教育所不可或缺的环节。终止实习,教育就不完整。对于临床性不强的学科,则可放松考虑。但是任何学科都不能脱离社会。从教育的意义看,任何学科都有让大学生“成人”的功能,实习是社会化的重要过程,舍弃的代价,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所不能承受的。与此相关的是,实习也应考虑到大学教育的目的。若学生将大学教育当做终结性的,以就业为目的,则一定要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若将大学教育当做基础性的,也就是说准备继续深造,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那么大学的实习还是可以放松一点考虑。

  【正方】

  @高级小虾米:我个人认为除了科研类的大学生,其他专业都该主动去实习,去给别人“打杂”,只有经过“劳其筋骨”之后,才会明白自己在这个社会上要什么!然后才会有加强专业学习的决心与动力!张爱玲“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可改为“大学生受白眼要趁早!”

  @木渔虾:大学生如果连打杂跑腿都不会,还能干什么?

  @可爱月亮果:实习是对学生进入社会,进入职场前很好的历练!美国总统也跑过腿,打过杂,这些小事都做不好又凭什么要求用人单位要留下这样的员工呢?

  @卷毛天使_大世界:学生实习学的是怎么“适应”社会!学的是在社会如何“做人”!学的是你的心理承受力或适应力,而不全是专业技能!难道让好高骛远的学生实习社会有错吗?

  @谢红梅咨询:打杂是经验的基础,为啥排斥打杂?在学校能学到啥?这倒是大学应该反省的。

  @林工国际:知识与产业脱节,怎么能不沦为打杂?高校如何能和产业紧密合作是关键,高校一定要反思。

  【反方】

  @壮壮家的小蛋子:黄助理出于爱护学生之心,确实道出了一些现实。一些单位用各种理由挽留应届毕业实习生,结果却不录用。在某些单位里,实习生成为了弱势群体。当然,实习还是有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树立职业目标。不过实习收获的确因人而异。实习也不过是重复练习,所以实习应重质而非重量。

  @行云若水:实习没有必要,没有所学所用,对就业没有帮助。“伪实习”大有人在。

  @M-i-n小窝:现在很多学生实习都是不对专业的,所学的专业在实习中根本就没起到作用或是被应用,更多的就是打杂,跑腿,搬运,没有一点技术含量,还要经常加班,累死人。虽说也不排除有些实习岗位是好的,但少之又少~~~

  @晶冻苦茶666:实习虽然没什么不好,但其中的弊端还是很多的,个人认为实习应当按照学生本身所学去发挥其特长。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本能。如果随便放出去没目的地去实习,那真的是没必要。

  ——以上观点摘自新浪微博

  ■ 建议

  无薪实习不可“瞒天过海”

  ●洪成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在德国,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参加职业培训的双元制培训的中专生,都是需要签署合同的,而合同将会注明实习生的实习报酬。低薪,是根据企业有所区别的,但是无薪,是不可以接受的。一般占到正常职工收入的三分之一。

  约束企业,提供毕业的实习报酬,是保护学生权利的考虑。意大利或美国有一些企业也提供无薪实习,这种情况有别于德国。但我认为,无薪实习,一定是要公布于众,然后才接纳。绝不可以“瞒天过海”。朝最低限度看,无薪的机构,也需要在征得实习生的前提下,方可进行。

  总体说来,提供无薪实习,除非特殊企业,是反社会的;因为实习生如果有劳动,就理应有报酬。提供无薪实习,不是一个成熟社会所应该容忍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立法解决大学生实习的主要原因。

  参加新京报组织的“名企实习”的大学生们在经过投递简历、笔试、面试(图1)后进入名企实习(图2-4)。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D08-D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