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60周年系列评论之二】
在全球一体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提升热度的今天,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重要的一个板块,本土创作的“戏剧”如何走出去,已经不再仅限于“文化艺术交流”,它正在变成一个产业问题,一个文化市场竞争的问题。近两年,一些在国外热演的戏剧作品来到中国。但国内的戏剧作品,真正能够频繁“走出去”的本土创作,却少之又少。
今年恰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庆,这个拥有中国头号金字招牌的国有剧院,自建院以来已经创作和演出了300多部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剧目。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人艺真正曾经走出国门的剧目也仅有《茶馆》《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推销员之死》及《雷雨》等传统剧目,其最近一次的出国演出是2011年参加俄罗斯的契诃夫国际艺术节,剧目是《雷雨》。
国有剧院团如何走出国门?如何作为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中最优秀的代表与海外观众和同行进行交流,不仅事关文化大国的形象,也直接影响到中国戏剧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今年在英国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Globe to Globe”戏剧节,是一个有着37部戏、37种语言的戏剧节,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理查三世》和香港邓树荣戏剧工作室的《泰特斯》(Titus)包括在其中。我见证了这两部作品的上演,感受到当地华人观众对母语的亲切之情与热捧,也看到当地观众对戏剧作品中的“东方元素”抱有的好奇和欣赏之感。但和伦敦西区数十个剧院里天天上演的无数戏剧相比,《理查三世》和《泰特斯》加起来只演了5场,真正本土的观众非常有限。除了华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游客性质的观众。
与此同时,伦敦西区的Young Vic剧院倒是有一部关于中国的戏在上演,叫《Wild Swans》(《鸿》),讲述祖母、母亲以及女儿三位中国女人的故事。英语演出,场场爆满。
这个戏排得很好,但站立在观众席旁的我(当时买的站票),心里就免不了会想:谁,用戏剧来向他们介绍今天的中国?这并不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情绪,而是深知中国这几十年的惊天巨变,各种悲欢离合,无数动人故事,我们剧作家,我们的戏剧艺术家,我们的戏剧制作人与市场开拓者们,对于“走出去”这件事,还是成就有限的。这和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相较,有一种奇怪而令人不安的失衡。
而尤其是北京人艺作为中国戏剧界的扛鼎者,能否有意识地合理安排和创作剧目,向海外市场输送呢?这个问题不仅是人艺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整个中国戏剧界都要参与解决的问题。
□水晶(北京 剧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