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与费城之声久别重逢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音乐笔记】

  1996年,费城交响乐团在时任音乐总监沃尔夫冈·萨瓦利施的带领下在北京演出了两场音乐会,曲目全部是贝多芬的交响曲。那时年仅10岁的笔者就是巨大的人民大会堂里数千名听众里的其中一员。我记得当时散场出来的时候,广播里的直播尚且没有结束,出租车司机听得意犹未尽,与我的父母高声谈论演出有如何精彩。

  5月31日晚上,我在国家大剧院再次见到费城交响乐团,当夏尔·迪图瓦指挥乐团奏响中美两国国歌时,我仿佛重新被拽回了16年前。人民大会堂换成了国家大剧院。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但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差错,费城之声还是那个费城之声。

  如果把这场音乐会放到尼克松访华40周年的背景来看,再加上演奏国歌这样仪式性的环节,就不难看出费城的这次巡演承载了两国文化交流的重大意义。从曲目的编排上也不难看出组织者在这方面的深意。首场音乐会尽管全部演奏德国作曲家的作品,但上半场的两位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和保罗·兴德米特——都是在上世纪40年代移居到美国生活的德国人,美国作为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人才中心,也因为吸引了大批欧洲音乐家来此定居而成为音乐界的核心;另外,保罗·兴德米特是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西方作曲家,因为他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时培养了三位中国弟子——黄自、谭小麟与黄飞立,而这三人归国后也没有辜负老师,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事业的奠基人。下半场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则是回归费城传统,他们在1973年与1996年两次访华时都演奏了贝多芬的作品。

  费城交响乐团的声音对于中国听众来说不仅熟悉,简直亲切。他们最出名的弦乐声部致密厚重泛着光泽,线条深沉而且绵长。不过,第一天的德奥作品相对来说既不适合乐团,也不适合指挥。夏尔·迪图瓦擅长诠释舞蹈性强、音色丰富的作品,面对贝多芬时则显得畏首畏尾;乐队方面,木管组几位首席的独奏段落非常精彩,令人几欲落泪,但除此之外,也并没有给人留下别的什么印象。第二天的音乐会,由于曲目更适合,加上乐手们的状态明显好转,呈现出的效果也翻天覆地。从开场的“古典交响曲”开始,迪图瓦大师就有如神助,他恰到好处的提点令乐队奏出了无比华丽的音色变化;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尽管经常上演,但迪图瓦的诠释却是最令笔者感动的一次,从第一乐章强烈的悲剧性,到第二乐章里矛盾上升至顶峰,却在慢板乐章时以最深沉内省的方式向听者揭示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而第四乐章里铜管雄浑的胜利号角简直令音乐厅的墙壁颤动。费城交响乐团的演奏,是一幅将肖斯塔科维奇这部最能体现内心纠结的作品完整呈现出来的长卷。

  音乐会最后加演的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和西贝柳斯的《忧伤圆舞曲》都是乐团的拿手好戏,与去年他们赴欧洲巡演时加演的曲目一致。有趣的是,6月1日恰好是格林卡的诞辰纪念日,费城交响乐团如水银泻地般的演奏一定能令这位民族乐派大师的在天之灵满意;《忧伤圆舞曲》则再次将“费城之声”独特的弦乐展现给听众,加装了弱音器的弦乐声沁人心脾,而在迪图瓦这位音色的魔法师调教下,乐曲里五味杂陈的情绪全都被表现得恰到好处。

  □徐尧(北京 乐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