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4:旅游周刊·美食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24:旅游周刊·美食
下一篇

舌尖上的前门(1)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前门M餐厅
天兴居炒肝
全聚德烤鸭

  每次走在前门大街,我都有一种穿越之感,即便前门大街簇新,游客如织,店铺里放着大声的“闹闹切克闹”,旁边的大栅栏狭仄破败,满眼都是老北京炸酱面的幌子。

  在北京还叫北平的时候,前门已经是京城美食的聚集地,许多风味不同的餐厅,聚集于此,前门外多戏院,广和楼、三庆等众多戏园,散了戏之后,众多梨园行的大角在此就餐,马连良喜欢前门外教门馆两益轩的炸烹虾段,他叫此菜时,必特别关照,用八寸盘盛,吃罄一盘,再来一盘。有时连续吃三四盘,但必须分盘分炒。谭富英和裘盛戎喜欢都一处的烧麦,吃完了再来点炸三角儿;都一处与广德楼剧院相邻,梅兰芳往往会在这里点上一份乾隆白菜。

  在那时,前门的正阳楼以烤羊肉闻名,唐鲁孙喜欢在此吃烤肉,这里的工料细致,无论是上脑、黄瓜条、三叉、大肥片,都切得飞薄,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是烧过除烟的松树枝子,所以带有特殊香气。而梁实秋则对正阳楼的螃蟹情有独钟,他说这里的蟹特大而肥。从天津运到北平的大批蟹,到车站开包,正阳楼先下手挑拣其中最肥大者,比普通摆在市场或担贩手中者可以大一倍有余。从那时的口感中,也能辨别出那时的世故,袁世凯是河南人,于是一家河南馆子就生意火爆,这家叫厚德福的河南馆子藏在大栅栏,门面极小,经常走两三个来回也找不到……

  这些都是往事,散见于各路民国文人的笔记,那时的丝丝缕缕滋味似乎能依然传到如今。有一些老味道还是流传下来,凭借一代一代流传的口味,我们得以寻找到美食的根脉。

  在前门大街尚未修整之前,我也经常混迹于此,正阳楼那时还在,依然会有酱烧螃蟹,然而味道不过了了,廊房二条里的小吃也在,可以坐在其中吃一碗炸酱面,门框胡同的爆肚冯也在,老爷子仔细地做爆肚,周围都是街坊邻居,说话唱喏之间,可以见北京的市井文化。后来那几条街拆迁时,我还专门去找这些即将消失的滋味,每一家店都生意火爆,许多老街坊主动组团前来,似乎意在跟自己的青春告别。

  其实那些滋味都没有消失,并且都回来了。现在的前门修整一新,许多美味重新归队,甚至更多失传已久的美味都重现江湖,对于每一个吃货来说,这都是福。

  每次来前门全聚德都有许多人排队,对于一个旅游者来说,来北京不去一次故宫长城,不吃一次全聚德,算是白来。对于我这种在京生活多年的“外来务工人员”,旅游景点对我没啥吸引力,只有烤鸭,隔三差五心怀想念,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如果下辈子投胎,宁愿做一个片鸭子的师傅,天天跟鸭死磕。

  前门全聚德店经常有一些创新菜,比如有一段时间推出的泰式菜品,东南亚类型的菜品中总是少不了一点阴柔,但我觉得这种阴柔很难与烤鸭的纯爷们性格搭配在一起。如果你愿意,尽可以尝尝这里的泰式酸辣鱼、冬阴凤尾虾、泰式青柠菠菜、奶香榴莲酪、香蕉包。尽管我自己的标配永远是三份芥末鸭掌,一份火燎鸭心,再来一只肥硕烤鸭。

  从全聚德出门左拐,几步远就是都一处,这里的烧麦有谱,经常见到人们排队打包回家。但这种属于趁热吃的小吃,最好是堂食,热气四溢的烧麦状如花开,五颜六色。

  从鲜鱼口拐进去,这条有600多年的老街现在改成了纯正的美食街,大点的店面有便宜坊、吴裕泰内府菜(尚未开业)、烤肉季、力力餐厅,都是能有点说道的店面。小店则有天兴居炒肝,锦芳小吃、金糕张、炸糕辛……

  便宜坊算是经典老店,这里的烤鸭与全聚德的烤鸭并称“京城二鸭”,一个是挂炉烤,一个焖炉烤,各有千秋。除了这里的烤鸭,有一道小菜我也是每次必点,那就是炖吊子,这里把一道老菜做得花样翻新。

  小吃类型我心仪天兴居炒肝,价格坚决不算贵,而且品质不错,至少炒肝的口感能在北京名列前茅,比鼓楼一带的炒肝靠谱许多。吃炒肝的标准吃法是不用勺子,沿着碗边一点点转圈喝,当然这是老讲究,要是现在看到这么吃的人,会觉得惊讶,偷偷笑。

  出了天兴居不远就是锦芳,这里的豆汁香味悠悠,传递着北京特有的口感。对于许多不习惯喝豆汁的人来说,每喝一口都是冒险,那种有点馊的味道并非人人都能够接受。豆汁的性格犹如北京的性格,初试觉得迷惘,抓不着头绪,沉静下来细品,才觉另有深意,会慢慢爱上,并且不离不弃。

  另外一种有隔膜感的食物是火宫殿的臭豆腐,这家起源自长沙的老店如今也在鲜鱼口开业,毛泽东偏爱火宫殿的臭豆腐,他回乡品尝火宫殿的臭豆腐,说了一句:“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后来这句话在文革中被当作“最高指示”写在墙壁上。臭豆腐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火宫殿的臭豆腐显得更有性格,犹如湖南人的性格。

  (下转D23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