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北京地理·城市年轮之玉泉营-木樨园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0:北京地理·城市年轮之玉泉营-木樨园

活力“浙江村”,转身望“城南”

2012年06月10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京温服装市场门口,一位顾客载着满满一车货物经过。京温是木樨园一带首家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在名噪一时的浙江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带动了附近以服装为主的批发业的崛起和发展。
南三环万芳桥西,著名的大烟囱和飞速而过的高铁车辆。
玉泉营桥东北角,办证的电话号码写了一地。
三环南侧,马家堡路上,躲在阴凉中看下棋的商贩。
一位乘客推着批发来的货物进入木樨园长途车站。
玉泉营某家居建材市场门口卖雕像的摊位。
玉泉营东北角高速铁路桥下,一位老人骑车经过。

  “初春的一天夜里,我们去一个人家谈了点‘事’回来,几个人挤在一辆微型车里,一边聊天一边沿着南三环路往西开。当时已过12点,南三环又偏僻,马路上除了偶尔呼啸而过一辆车,人迹皆无……杜梅清晰地出现在一盏路灯的光晕下……她身后是黑鸦鸦的田野和苍郁如墨的一排排树冠,她在这黑白分明的边缘轻盈如烟地掠过。”这是王朔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小说《过把瘾就死》里描绘的南三环夜晚的情景。

  如今的南三环虽然已不像小说里描绘的那样荒芜,已盖起高楼大厦,但与三环其他三面相比,这里仍然会显露出城乡接合部所特拥有的气质:偌大的批发市场、沿街的地摊儿、繁华地段播放的“夜店嗨曲”、背着大包拉着小车的外地人……住在这边的人们总说“我们住的离天安门这么近,看起来却比北四环还差很远”,他们期盼着“城南计划”能让他们“翻身”。

  木樨园批发市场的一天是从早上四点半开始的。大红门服装城的大门一打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便蜂拥而入。他们几乎人手一辆双轮小拉车,车上放着黑色的大塑料袋。这些顾客大多是来批发服装的,不一会儿大楼每一层商铺中间的过道里便摩肩接踵起来。

  张玉芬大妈来自大连,和女儿在大连市中心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头天晚上她和女儿坐火车到北京,第二天起大早儿赶来淘货:“以前我们都在沈阳进货,后来听说这里服装的款式多,就跑来了。我们在市中心卖衣服,光靠便宜根本卖不出去,款式还得新。”张玉芬独自坐在一包选好的衣服上,手扶小拉车:“我这岁数已经跟不上潮流了,衣服都是我姑娘去挑。”

  早上六点多,不少人已经拉着大包小包离开,也有人继续源源不断涌进来。这时,大红门服装城北面的京温服装市场、新世纪服装城等服装批发市场也都已开门营业。

  从“浙江村”到服装批发商圈

  京温服装市场是木樨园商圈第一家服装批发市场,1992年由丰台区工商局和温州市工商局联合兴建。而在此之前,很多浙江人已在这一带从事服装加工和买卖,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浙江村”。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一批浙江人来到木樨园,主要从事服装加工和买卖。他们租用当地民房,采用前店后厂的方式经营,逐渐形成了规模。”京温服装市场副总经理国先生说:“至于为什么选中这个地方,历来说法不一。我认为主要是这里离天桥近,房租也便宜。”

  后来,因为“浙江村”人口众多且管理无序,为了进行规范就兴建了京温服装市场。“京温”模式初获成功以后,一个个服装商城在政府引导下拔地而起,木樨园服装批发市场更是号称“华北之最”。

  “老一批的创业者有相当一部分现在还在京温服装市场,当然很多人的身价已有了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如今他们大多已成为公司管理者,不轻易在市场里露面了。”在国先生看来,木樨园桥北发展的百荣国际小商品城和窗帘城也是浙江人在服装批发生意上的延展:“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在国内最有名,浙江人善于此道。窗帘属布艺,与服装关系紧密。可以说目前整个木樨园批发市场就是在服装批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向周围辐射,西面的洋桥窗帘城就属于木樨园商圈的辐射范围。”

  金先生上世纪80年代末来到北京,住在“浙江村”,自京温服装市场成立后也一直驻守于此。近来他觉得铺面生意有些冷清,“与过去相比,生意难做多了。这么多家服装城,竞争太激烈。”

  但国先生表示,市场目前还会附着于这种模式,若干年内不太会有变化:“这里除了百荣世贸商城档次稍高一些,其他服装城的经营范围差别并不大。京温服装市场还是会抓住自己的优势,以批发为主。”京温服装市场办公室一程姓副主任则介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商户也尝试在淘宝网上开店,不在乎销量的多少,只为让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

  交通与商圈相互改写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指出,木樨园批发市场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交通枢纽的位置:“这里位于南中轴路上与南三环的交汇处,南三环相对较偏,交通便利,有利于群集和大进大出。”

  “其实,过去北京往南就南苑路这一条路。永定门外的南中轴路就是北京的南大门。所以1979年南苑乡就在木樨园建成了南郊汽车停车场,这就是现在木樨园才华长途客运站的前身。”木樨园才华长途客运站负责人孔繁君当年参与了停车场的筹建,他记得那时永定门外还是农村菜地,南郊停车场就在南苑乡果园大队的一块菜地上开始了建设,“按照当时的设想,这里将和东西北三面待建的三座停车场一样,成为北京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同时将所有进京货车阻隔在未来的三环路外。”

  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倒围墙,开放北京”。1984年6月,来自河北省文安县的第一辆个体客车开进北京,打破了长途客运由北京市长途汽车公司独家经营的局面。这之后,北京南站东侧的四通路形成了一个自发的外省进京客车集中地。来自河北霸州的客车车主陈所成回忆:“那时汽车都是随便停放,严重妨碍了附近的交通,而且对附近居民区干扰很严重,屡屡遭到投诉,后来市交通部门就谋划在附近建立一个容纳这些外来客车的开放型停车场。”

  “南郊停车场被选中是很自然的事。”孔繁君解释,“这座停车场距离四通路很近,规模也大。而当时南郊停车场受其他停车场的冲击很大,经营惨淡,也在谋求出路。1987年,在有关部门协调下,100多辆外省进京客车迁入南郊停车场,同时更名为木樨园长途客运站。”

  最初客运站的班车主要来自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衡水。后来,附近的赵公口和丽泽桥长途站分流了一些线路,现在保定地区的车辆是最多的。“1993年,我们开通了去往浙江的长途车,主要是因为周边服装批发市场的浙江人比较多。但现在,浙江人坐长途车的很少了,他们都改为开车或坐飞机,只有春季和暑假可算作旺季。就目前情况看,坐长途车来上货的内蒙古人比较多。”孔繁君说。

  河北衡水的赵先生过去都是坐客车到赵公口汽车站,现在他则更习惯和朋友开车走京开高速,然后顺着南三环很快就能到木樨园,“比坐客车省了不少时间”。程先生也说:“现在坐客车过来的人很少了,很多都是几个人包车来,三两天就会来一趟。”

  中高端商业仍在培育期

  在现在的木樨园,隔着宽阔的南三环路向南看,不少新建的高层住宅楼群矗立在三环边,给这片区域增加了很多“城市感”。家住马家堡的胡玉英说:“以前我在这边上班时,草桥还是一个村,只有一条石板路,两边都是平房。现在嘉河治理了,三环边上还建了一个小公园,玺萌鹏苑、星河城等商业小区建造得也很漂亮。”

  过去说起这一带,很多人都有脏乱差的印象,好像遍地都是低端批发市场。如今,首地大峡谷、银泰百货等中高端商业设施进驻,似乎提高了这一区域的商业等级。家住右安门外大街的王先生说:“以前逛街都是去西单,2010年首地大峡谷开业后购物就来这儿了,里面有些我喜欢的时尚品牌。”但他觉得现在这些高档商场是否已经适应了附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很难说,“这里毕竟不像西单、王府井或东直门,既不处于繁华的旅游区,周边也没有高档写字楼”。

  洪涛也认为,南三环外的中高端商业场所对周围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总体看来还是“商气不足,人气不旺”,“对这片区域来讲,中高端商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培育期,而且培育期的时间比城北和城东都要长一些”。

  2009年,由北京市34个部门和原城南5区共同参与制定的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发布。作为附近居民,胡玉英也感觉到近几年来她所居住区域的道路、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在不断完善。但她还是觉得南城“发展不够快”:“前些天我刚去了北四环那边,感觉比南三环的发展强太多,充满了大都市的气息。而这里离天安门才多远?但出了三环还有不少地方像乡镇一样!”

  今年3月,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曾表示,北京拟继续编制新的三年城南计划:“老三年更注重打基础,例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改善,政府创造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向社会释放信号,下一阶段更加注重城南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

  ■ 区域定位

  城南可以致力于打造“宜居城区”

  ●马仲良,北京市决策研究基地专家,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政府顾问

  北京城区的发展很多时候要看机遇,如亚运会和奥运会在城北举办,政府投资很大,城北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其实,成功申办奥运会之后,北京也曾考虑奥运会是否可以在城南办。但后来经过测算,城北由于举办亚运会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再在这里办奥运会省钱省事,于是决定还在城北办,奥运会之后再发展城南。但这样南北的差距就进一步扩大了。而城东使馆区聚集,通过建造CBD发展起来;城西则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

  对于城南的发展,我认为不能按城北发展的思路走,也要与城东、城西有区别。城南的发展应该定位于文化、教育、卫生的发展,打造宜居城区。现在的人们都追求好的文化、教育和卫生设施,有投资条件的人都愿意在宜居的环境下生活。有了好的学校、医院和商场,有钱人就会过去了。如果只建了好的楼房,孩子上学、家人看病还得去其他地方,也没人愿意来。2009年开始的城南计划到目前为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城南发展的重点和定位还没有突出出来。而在新制定的未来三年的城南计划中,这些重点则已经得到了突出。

  ■ 区域发展

  木樨园商圈需提升产业层次

  ●洪涛,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有四个著名的百货商店,分别位于西单、王府井、东安市场和隆福寺。但到了90年代,百货商店就很多了,并趋于雷同。这时木樨园批发市场开始发展起来。木樨园批发市场的崛起有交通方面的优势,浙江商人的经营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如今,随着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木樨园商圈面临着很多挑战。目前,北京正在积极建设国际化商贸中心城市,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而现在北京不同层次的功能化商业区也很多。有些人认为木樨园批发市场业态比较传统,商品质量比较低,服务也相对较差,在北京国际化的道路上可能会消失。但我认为它还是会存在下去的。

  目前这些批发市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进行重复建设,发展传统采购,沿用传统布局,而应该使自身的功能多样化。木樨园商圈作为北京采购和集散中心的功能不需改变,需要做的是提升产业层次,朝着北京的服装科研中心、设计中心、时尚中心、展示中心等方向发展。

  另外,这些年南三环变得越来越拥挤。据我了解,浙江商会已经集结一些浙江商人在廊坊包下一块地,将对现有的批发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木樨园商圈和廊坊新地可能会形成相互连动的关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