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核心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5:核心报道

武汉聘“布衣”参事 打捞民间智慧(1)

选聘过程打破年龄、身份、学历、地域等限制;集合民间智慧;90%以上自荐;在全国属于首创

2012年06月1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4月16日,武汉市参事室发布《从普通市民中选聘参事的公告》,公开选聘参事,在年龄、身份、学历、地域等4个方面打破限制,对参事选聘制度进行创新。

  5月29日,武汉市政府正式聘任三名市民担任参事室参事,聘期三年。

  选聘中,武汉市尝试打破《政府参事工作条例》中的众多限制,包括年龄、职位、选拔方式等,从民间公开选聘参事,在全国属首创。

  作为能直接给市长反映建议的三名“布衣”参事,在民间和政府之间如何建立一条高效的民意输送管道,令人期待。

  □新京报记者 陈宁一 武汉报道

  6月2日,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走进校门,看到教学楼横挂一条红底白字横幅——“热烈庆祝我校教师胡全志当选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

  教师胡全志从“文侠”变为武汉市政府参事。“文侠”是胡的网名。以前,网络一直是他的主要阵地。

  5月29日,胡全志从武汉市市长唐良志手中接过“参事”聘书,阵地变成了武汉市参事室。

  当天,胡全志等三名市民通过公选成为政府参事,聘期三年。

  另外两名参事是:陈勇,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城管执法局一中队科员;施岚,武汉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主任科员。

  为了更多地吸纳民智,武汉市参事室承担着压力,打破年龄、资历、选拔方式的限制,发起了一场公选民间参事的运动。

  作为此次选聘制度的设计者、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向悦说,“之前,从没人做过这种改革。”

  参事很忙

  每天接到各种电话,内容从拆迁到社区竞选黑幕,甚至包括汽车噪声问题

  5月31日,新任参事胡全志在汉网上发表一个新帖《市民参事网上征集建议专用帖》。他称之为工作帖,网名为“市民参事”。

  随后,有市民反映,武金堤路损坏严重,公交车不得不绕道走,曾有乘客被颠倒受伤。媒体多次报道,但这条路至今没有改变。无奈,有人把问题反映给胡全志。

  胡全志觉得此事重大,“不仅牵涉到出行难的问题,也有损武汉形象。”他曾向参事室提到此事,一名处长非常重视,到各部门打听,了解到该路归水务局负责。

  胡全志和这名处长约定到水务局了解情况后,再反馈给市民。

  胡全志当选参事后,每天会接到各种电话,有求助的、有提建议的,内容从拆迁到社区竞选黑幕,甚至包括汽车噪声问题。

  “有些问题超过了我能做的。”胡全志说,他的工作方法是,关注重大事件以及自己有兴趣、有认识的事情。

  他希望媒体不要误导群众,“参事也有职责和范畴,不是什么都管。”

  7月,他们要参加参事室的培训,学习如何做一名政府参事。目前,新当选的三名参事正在等待参事室的通知。

  “参事室还没安排工作给我们,但我的参事工作已经开始了。”胡全志说。

  改革,自下而上

  讨论的结果最终交由20名评委根据各部门调查走访情况,来打分决定

  参事室设立,可上溯到建国初期,中央政府设的一室一厅,就是参事室和政府办公厅。

  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副巡视员王汉平说,当时,参事地位非常高,“参事不来市长不开会,参事不表态,市长不拍板。”

  至20世纪末,中央改参事终身制为聘任制,以前看重参事政治身份,后来人选定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最初开始时,参事是由统战部直接安排人,后来发展为参事室和统战部选聘。

  4月16日,武汉市参事室发布了《从普通市民中选聘参事的公告》,选聘对象为“对武汉经济、历史文化有研究且热爱武汉的普通市民”,一些参事和参选人认为,这是“武汉市权力向民间倾斜的举动”。

  武汉市政府参事室主任黄莉说,这个改革是自下而上的。

  去年12月,市长邀请十位市民一起检查政府工作。坐船渡江时,坐在唐良志左右的施平和胡全志,提到让市民当参事的想法。

  之前,曾有单位推荐施平做参事,不过,他不符合正局级或正教授级别的资历要求。他说:“我跟市长提了这事,说政府应该多吸纳民智。”

  坐在一旁的胡全志,立刻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唐市长听了我们的建议,感兴趣,才有了后来的公选‘布衣’参事。”

  选聘之初,武汉参事室之中就分为三种声音。

  第一,由市长直接来决定人选;第二,仍由单位推荐,几个部门研究;第三,则是公推公选的方法。向悦回忆,因为市长多次批示“大胆尝试和探索”。最终,参事室决定采用第三种方式,更具说服力。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评委赵振宇说:“在6进3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争论。当时开会到晚上10点,讨论的是何种方式选出最后的三人。有人认为保险的做法是,让统战部从中选出三人,但讨论的结果最终还是,交由20名评委根据各部门调查走访情况来打分决定。”

  破例与公正

  武汉参事室副主任说,这次我们只看能力,减少限制,尽力打捞沉默的声音

  参选之前,参选人陈勇唯一顾虑的是年龄。按国家参事条例规定,参事年龄不低于55岁。他打电话咨询,得到明确的答案:“首聘年龄不超过60岁就行。”

  对比《政府参事工作条例》规定参事首聘年龄不得低于55周岁,不得高于65周岁。武汉市打破了年龄下限。

  向悦说,“年龄一直是参事重要条件,毕竟代表了资历和经验。但这次我们只看能力,减少限制,尽力打捞沉默的声音。”27岁的霍成龙是最小的参选者,他说:“打破限制后,我把年轻看做最大的优势。”

  以往,武汉市参事多为正局级官员和正教授级学者,且由各单位推荐。这次取而代之的条件是“近三年来有建言献策成果被市领导批示或被市直部门采纳、转化或被媒体报道。”最终有175人报名参选,“90%以上是自荐”。

  用什么方法选择?此次选聘事件主要设计者向悦介绍说,此次参照了广东省曾经公推公选领导干部的方法,为了保证评委的客观和公平性,采取了大评委制,由各个阶层,例如市民、媒体、学者、参事等组成评审团。

  竞聘中要写一篇不低于3000字的策论,内容是阐述本人对参事的理解以及如何做好参事。施平说,“这一环节有的人写了一万七千多字,我只写了3000多字,可能是没能进入下一轮的原因。”

  笔试卷子都隐掉名字,由7人组成阅卷小组,全程由纪委监督,保证阅卷公正性。武汉市参事室一名相关负责人称,“施平作为提倡者,没能进入面试阶段。这也体现了选拔的公正性。”

  5月20日,有9人进入到第二轮面试阶段。面试环节中,选手既吟诗、也讲故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振宇担任面试评委,他认为,“选手近几年做过什么事情,提出什么建议是最具说服力的。”

  (下转A16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