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北京人艺60周年·人艺精神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2:北京人艺60周年·人艺精神
下一篇

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副院长濮存昕解读“人艺精神”

艺术至上,戏大于天

2012年06月1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1952年建院时,时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的赵起扬(左二)、院长曹禺(右一)、副院长焦菊隐(左一)、欧阳山尊(左三)连续一周每天开会6小时,这幅油画表现的正是四人构想人艺蓝图的场面。资料图片

  今天,北京人艺60岁。1952年6月12日夜,东城区史家胡同56号(今20号)院内,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代表北京市政府宣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60年过去了,北京人艺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已经远超过一座剧院的范畴。她汇聚和培养了一批中国最优秀的戏剧人才,排演了一批反映中国生活、塑造典型人物的经典剧作,形成了具备民族特色与世界视角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更重要的是,她始终传递着对艺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核心,人艺终身院长曹禺称之为“艺术至上”。人艺的排练场里高悬着“戏比天大”的牌匾,在这里,没有什么比艺术创造更重要。值此60年继往开来之时,本报采访北京人艺第一代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北京人艺副院长、著名演员濮存昕,北京人艺博物馆馆长刘章春,一起来解读人艺的传统,人艺的精神。从中也许我们可以体会到人艺60年来长盛不衰的经验所在。

  蓝天野 坚守提供真善美原则

  60年前,北京人艺组建了强大的领导阵容,伟大的剧作家曹禺、总导演焦菊隐还有欧阳山尊和赵起扬,“四巨头”们朝着建设莫斯科艺术剧院的目标,一边摸索,一边带领我们建设着北京人艺。我们体验生活,提高个人修养,踏踏实实地稳步向前走,这才让剧院有了一定的基础,逐渐摸索着正确的演剧之路。

  我们培养演员,让演员知道“戏比天大”;办学员班,灌输大家学习“一棵菜”。一篇《演员的道德观》,要大家懂得什么叫做“德艺双馨”。焦菊隐先生提出的“深刻的内心体验,深厚的生活基础,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风格和传统都慢慢地继承下来,才形成了北京人艺如今这座殿堂。但即便是殿堂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有敬业和不敬业之分,良莠不齐是自然现象。

  北京人艺到今天应该说,已经是五世同堂了。60年后回顾以往,北京人艺从来没有过不存在问题的时候。路是坎坷的,但我们还有香火,虽然这个香火并非几十年前的那炷香,但它依然在延续。可是在纪念60年的同时,我们除了守住传统还应该做什么?

  回想焦菊隐先生一生的探索,就是为了人艺的演剧风格,他的主张既大胆又创新,这才有了北京人艺。而这些思想精髓也引导着林兆华、李六乙等人艺的后人们不断探索。虽然这些探索也有争议,但我们既不保守,也不封闭。唯一要坚守的原则,那就是为观众提供最好的精品,提供真善美的东西。

  濮存昕 人艺信条是“戏比天大”

  24年前,北京人艺第一次到上海演出的时候,当时的上海媒体写过一个标题:《人艺的旗子打多久》。那时候整个文化环境不像现在的市场化,剧场演出也不多,他们提出的质疑可以理解。

  其实,人艺这些年有过大起大落,但在60年的今天,我们回望过去,很多东西还是继承下来了。而且最值得珍惜,最值得回味的,还是剧院这股子精神气,或者说一种独特的审美。比如演戏,“戏比天大”“一棵菜”的精神还是我们的核心理念,演员如果在台上没有这样的追求,那么我们又何谈创作和表演的风范。

  近些年《窝头会馆》就是个好例子,我们这些人都受过老前辈的熏陶和影响,如果没有这种把菜帮菜心往一处包的劲,戏就散,人也散。老前辈说得好,“你会帮别人,别人的戏也是你的。”其实这就是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的人艺精神。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市场和通俗文化的泛娱乐时代,这些都令剧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我们的严谨还在,制作品位也还在。我们的腕儿们在台上的风范还有,这都是天大、戏大,角色至上的信条。

  从哲学的眼光看,无论在哪里,都会有问题。有些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剧院体制也好,机制也好,创作团队也好,只拿前辈的经验说事不客观,还要有发展的眼光。我曾说过,张和平来了是在做最后的斗争,这是果戈理的话。不过我也不相信人艺没有未来,我瞪着眼看,竖着耳听,尽量以身作则。因为我们还有量,还有努力的可能。

  ■ 解读核心理念

  戏比天大

  释义:梨园界的口号,比喻戏剧艺术比性命还要重要。

  第一次出现此标语,是排演《天下第一楼》时。当时导演夏淳、顾威带领演员去前门体验生活,感受到饮食行当对待工作的认真劲,很快剧组衍生出这句话作为格言,首次挂在了排练厅里。曹禺在《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中总结“戏比天大”的精神就是“艺术家们对戏剧艺术痴迷热爱,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艺精神”。

  一棵菜

  释义:源自梨园界,指演出团体聚合成整体的状态。

  1952年北京人艺成立不久,“四巨头”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和赵起扬在著名的“42小时对谈”中提到院风问题时,表示北京人艺的风气要是“一棵菜”精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剧院的每个演员是一个菜帮,是独立的个体,只有所有菜帮紧紧抱拢在一起时,才能组成一棵完美的白菜。

  龙马精神骆驼坦步

  释义:原词“龙马风神,骆驼坦步”,前半句指对于戏剧革新的追求,后半句指对于艺术传统的坚守。

  出自1987年院长曹禺在纪念北京人艺建院三十五周年时写的题字,其意深远,已成为如今北京人艺最核心的精神理念之一。这八个字既是对北京人艺过去成功之路的写照,也是对北京人艺未来走向的期许。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释义:无论角色是否重要,演员都必须一视同仁,尊重艺术。

  最早出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作《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从建设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录。在人艺建院后,逐渐成为人艺人倡导的精神。在这一精神感召下,涌现了很多“黄金配角”,甚至“黄金龙套”。

  出人出戏出理论

  释义:曹禺提出人艺发展的基本方针,人才、剧目、理论并重。

  文革后,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和副院长于是之等为北京人艺发展提出的基本方针。当时有一个新的名词,叫做“新时期的话剧”,因此,人艺的领导者提出此口号,要求在培养演员、新剧目以及理论系统上同步进行。

  心象说

  释义:焦菊隐提出的表演创作理念,指角色在演员心中呈现的视觉形象。

  1951年,焦菊隐指导排演《龙须沟》,他根据“中国特色”发展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提出体验生活,写角色自传,主张从学习角色外在特征入手,从外到内,达到形神合一,提出“心象说”。人艺之后逐渐发展成“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三句核心理念。(刘章春点评)

  ■ “明星粉丝”同题问答

  1.你认为北京人艺精神是什么?

  2.爱看北京人艺的哪部戏?

  3.尊敬的北京人艺艺术家有哪些?

  4.希望出演北京人艺哪个角色?

  5.对北京人艺60周岁的祝福?

  姜文

  1.人艺是不可替代的!

  2.《茶馆》。

  3.我在中戏读书时,曾在课堂演小品时模仿于是之先生,模仿得很像,结果被老师狠狠训斥:你可以欣赏一个演员,但你不可以在创作中去模仿他,那就没出息了。我开始研究于是之先生为什么变成一个令我和大家欣赏的演员。他的出现和存在,是观众和演员的幸福。这种人全世界都很少,白兰度是,德尼罗是,于是之先生也是。

  4.我申请张和平院长什么时候让我来人艺演戏!

  5.人艺诞生六十年,我迷人艺三十年。

  葛优

  1.让你们学去吧!

  2.《茶馆》。

  3.人艺有太多让我敬仰、尊敬的老前辈和艺术家。比如说于是之,那真是大师啊!对他就是一个字:好!两个字:好!好!一直说十个好都不过,每个好字的后面都要加上感叹号!

  4.不敢演。1985年左右,我在人艺的一部戏里演一配角,都是学着人家演。我在演话剧这方面挺犯怵,所以特别不敢演。

  5.不敢建议。祝福人艺的艺术家们身体健康!

  胡军

  1.中国戏剧的风范。

  2.《狗儿爷涅槃》。

  3.林兆华。

  4.目前还没有想到。

  5.弘扬传统且创新。

  宋春丽

  1.人艺云集了一大批让人敬仰的艺术家,他们撑起了“戏比天大”的精神大旗。

  2.我是看着人艺的戏长大的,其中《茶馆》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3.舒绣文老师表演上的张力和细致都一直是我效仿和潜心研究的。

  4.人艺有很多经典角色都想尝试,比如《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原野》中的焦母,《蔡文姬》中的蔡文姬。

  5.我们期盼看到人艺更多的优秀剧目。

  陈好

  1.经典。

  2.很多都很喜欢。比如《雷雨》《茶馆》。

  3.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认真和追求都值得我尊敬。

  4.如果有机会希望多复排一些经典角色,我最喜欢演《日出》中的陈白露这样的角色,过瘾。

  5.希望人艺能排出更多更好的剧目。

  郭晓冬

  1.戏比天大。

  2.《茶馆》。

  3.朱旭。

  4.角色无所谓,只要能和人艺艺术家合作就很荣幸。

  5.人艺已经是话剧人的标杆,我会多看人艺的戏,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努力。

  陈佩斯

  1.沉重。

  2.《茶馆》。

  3.于是之、濮存昕

  4.没有适合我的。因为人艺几乎没有喜剧。严格地说《喜剧的忧伤》也不是喜剧。

  5.还要继续背负沉重的使命继续走下去。

  特刊团队

  策划统筹:金秋 天蓝 顾问:蓝天野 童道明 

  封面题字:蓝天野

  采写:新京报记者 天蓝 陈然 勾伊娜 孙琳琳 刘玮

  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实习生 刘梦(除署名外)

  版式制图:倪萍 赵斌 郭宇 资料提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