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稻鱼共生的农业文化遗产标签(1)

2012年06月1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经过这几年的申报遗产热,我们在不同程度上认识了作为世界遗产的“人类智慧和人类杰出的突出样品”。有一种遗产和土地有关,翻译过来称为“农业文化遗产”,提醒着我们的乡愁,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了。

  稻与鱼天生天养,蕴含智慧

  每年谷雨前后,在黔东南大山深处的梯田上,侗乡人开始出坡、劳作。人们将秧苗移栽到稻田里,一个月后放进鱼苗,鱼苗长到两三寸,再放入雏鸭,形成典型的传统生态农业系统——稻鱼鸭复合系统。稻鱼鸭共生构成了一个效益极高的资源循环利用、自成体系的生态系统。稻田为鱼类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有机食物,而鱼、鸭则为稻子清除虫害和杂草,促其良性生长。

  亚洲的稻田养鱼历史悠久,一个两千年前的中国汉代黏土瓷盘上,描绘了鱼从池塘游到稻田的景象。这种生态系统的层次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在浙江青田,稻田养鱼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传统稻田系统的生态共生机制是:稻谷可以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有机物质,鱼类又可以为水提供氧气,吞食有害昆虫,有益于养分循环,是一种和谐发展的农业生产生态系统。

  现在,这些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天生天养中蕴含智慧的农业生产生态系统,有了一个名称“农业文化遗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解释说,从概念上讲,农业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种,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出的突出样品”,主要是指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耕作方式。不同于现代农业系统,它们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一无二的传统价值。由于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冲击,这些珍贵的传统农业文化和技术遗产正面临着威胁。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提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最初是在6个国家挑选了,包括中国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在内的5个首批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和系统等,现在已经增加到9个。

  鱼塘不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

  稻鱼共生系统世界农业遗产保护区位于浙江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外人看来这个村子会很有意思,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打工,幼儿园有很多孩子在国外出生,会讲出生地的语言,有点“联合国”的景观。村里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是华侨捐款建设的,同时也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洋房,都是华侨文化的见证。

  在龙现村的稻田,几乎全部养有田鱼。作为鲤鱼的一个变种,田鱼鱼鳞特别软,之所以被选为稻田养鱼的主要种类,除了繁殖力强、生长快的特点外,也是因为鲤鱼的含义:子孙绵延和生活富裕。传统的田鱼养殖,是一幅青山绿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鲤鱼游弋跳跃的水乡田园画面。由鲜田鱼熏制加工制作的青田鱼是有名的土特产,还有地方名菜“田鱼炒粉干”、“蒸田鱼干”等。姑娘出嫁时,嫁妆里肯定有两雌一雄一组田鱼,这里的人对田鱼有特殊的感情。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闵庆文负责中国的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内容之一是推出“世界农业遗产地产品”品牌,“在产品上打上这样的标识,可能对传统农艺保护地的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产生影响。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原则要求,在农业遗产的保护中,要做到让农民急需采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并能从中获益。只有充分考虑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才能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

  现在龙现村的田鱼已经打上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标签。

  (下转D03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