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6:旅游周刊·关注·海淀皇家园林旅游节 之 建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6:旅游周刊·关注·海淀皇家园林旅游节 之 建筑

七代“样式雷” “千秋家国”梦

2012年06月1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于乾隆时期,是仿造西藏桑耶寺所建,体现了其国家统一的梦想。
万方安和
澹泊宁静
武陵春色

  6月11日,为期一周的海淀皇家园林旅游节“皇家园林艺术周”正式启动。活动期间,将通过专家论坛、展览等方式展现清代皇家园林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并探讨著名的“样式雷”家族与海淀皇家园林建筑之间的密切关联。

  “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17世纪末年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工作。然后,从第二代传人雷金玉于康熙时期参与畅春园建设,至清末,“样式雷”家族七代人为清廷设计修建或完善了畅春园、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和颐和园等,将清代皇帝的治国理想和美好幻想在建筑上转化为现实。

  雨果说:“艺术有两种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和帕台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相同。这是一个几乎是超人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

  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就承载着诸多的“梦”,有“移天缩地”之梦、“长生不老”之梦、“四海承平”之梦、“国家统一”之梦、“阁书永存”之梦、“荷锄田园”之梦,甚至还有当下现代人最流行的“穿越”之梦,而建筑世家“样式雷”正是这多彩梦境的创造者。

  他们,是通过建筑艺术帮助清代帝王圆“千秋家国”之梦的人。

  ■ 建筑之“梦”

  “万方安和”

  今天在圆明园里,能看到一处“卍”字形的建筑遗址,这就是“万方安和”遗址。“万方安和”俗称“万字房”,建成于雍正五年(1727年)。它的建筑形式很奇特,房屋建在水里,成为一个“卍”字,意寓四海承平、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建筑西路为一室内戏台,唱戏者在西北殿,皇帝则坐在正西的殿内观戏,中间以水相隔。万字房的东南为一临水码头,皇帝平时来万方安和一般是坐船直接从这个码头上岸。

  “万方安和”是雍正最喜欢居住的地方。至于其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康熙末年“九子夺嫡”,对于雍正继承皇位,人们一直存在争议;雍正上台后根基不稳,担心会有人刺杀他,把房屋建在湖中,四面临水,住在这里比住在陆地上安全系数更高,想刺杀他的人不容易靠近。

  此外,这里也有“冬暖夏凉”之妙。这所建筑共33间殿宇,东西南北,室室相通,曲折相连。在通风、保暖和采光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夏天,穿堂风轻轻吹过。这是一个修身养性、吟诗作对的绝佳场所。

  “澹泊宁静”

  清代皇家园林从规划、设计到装饰、陈设,再到命名,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澹泊宁静”也是雍正五年在圆明园落成的一座宫殿,呈“田”字形,俗称“田字房”。“田”为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澹泊宁静”的名字也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精神风貌。

  “仿田字为房,密室周遮,尘氛不到。其外槐阴花蔓,延青缀紫,风水沦涟,蒹瑕苍瑟,澹泊相遭,洵矣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从乾隆的这首题诗中臆想当年的园林建筑景观:皇帝在“澹泊宁静”中可以找到凡俗百姓“田园荷锄”的乐趣。

  与“田字房”的精神相一致的是清漪园里的“耕织图”和玉泉山的“溪田课耕”。尤其是清漪园,西有“耕织图”,中间是昆明湖,东边建有“铜牛”——西为“织女”,中间是“银河”,东为“牛郎”,用“牛郎织女”隐喻中国农业社会的“男耕女织”。在圆明园、清漪园、玉泉山等皇家园林里,乾隆看到“园户”(皇家园林里种地的农户)的庄稼丰收了,似乎就看到全国的庄稼丰收了。

  “国家统一”

  与前世相比,藏传佛教建筑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一大特色。清漪园万寿山后山中部的四大部洲就是一个代表。从颐和园北宫门长桥上向南眺望,从下至上排列有序、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体,就是四大部洲。

  四大部洲是乾隆仿造西藏桑耶寺所建,建筑群是以香严宗印之阁为中心(香严宗印之阁是按照桑耶寺的乌孜大殿建造),象征佛教的须弥山。四个大部洲边上各有两个小部洲,即八小部洲,另有红、绿、黑、白四色塔。另外在四大部洲的金刚墙下建造了规模庞大的中式建筑——须弥灵境大殿。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非常重视与藏族、蒙古族保持紧密的关系,尊崇藏族、蒙古族信仰的宗教。弘扬藏传佛教,在皇家园林中兴建藏传佛教寺庙,寄托了清代皇帝维护国家统一的理想。

  “阁书永存”

  文源阁是乾隆三十九年在圆明园内仿造宁波天一阁建造的,用以收藏《四库全书》,与北京故宫文渊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并称“北方四阁”。除强调山水葱郁之气的庇护外,四阁取名亦独具匠心,阁名表明了乾隆帝推崇儒家经典的宗旨,同时“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中的“渊源津溯”四字都带水,从水而立义,“以水克火”,以求阁书永存。

  文源阁虽已不存,但其格局当与文渊、文津、文溯三阁类似。现存的其它内廷三阁均为正宇上下六楹、各通为一间,内部采取了明两层暗三层的“偷工造”法,即外观重檐两层,实际上却利用上、下楼板之间通常被浪费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了一个夹层,全阁上、中、下三层都能用来贮藏书籍,既充分利用空间,又节省工料。

  “穿越时空”

  现代人喜欢做“穿越”梦,电视里充斥着“穿越剧”。有趣的是,清代皇帝也喜欢“穿越”,这种“穿越”既有空间上的,也有时间上的。

  圆明园、清漪园的特色之一就是仿造了许多江南的名园胜景。乾隆皇帝曾经多次南巡江浙,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杭州西湖十景,均建于圆明园内,仿造之中又有创意,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在圆明园里还有“武陵春色”、“上下天光”等“穿越时空”的景观。“上下天光”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模仿宋代洞庭湖岳阳楼而建,为两层楼宇,登楼可尽览湖光水色。

  “武陵春色”的灵感则来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本来就是他做的一个梦,圆明园的“武陵春色”却是“梦上加梦”,盛时此地山桃万株,东南部叠石成洞,名为“桃花洞”,可乘舟沿溪而上,穿越桃花洞,梦回“世外桃源”。

  【鸣谢专家】 

  张宝章,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

  刘阳,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

  王其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贾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本版采写/新京报实习生 张雪松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资料图片选自《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