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北洋水师》拍成电影《甲午大海战》,下月公映,谈特效制作现状及“好莱虎”
| ||
| ||
| ||
|
严格来讲,冯小宁属于“第五代”导演,但美工出身的他较另类,作品类型非常多变:早期的《大气层消失》融合科幻和环保色彩,《战争子午线》呈现反战态度,《黄河绝恋》《红河谷》进行了战争商业片尝试,《举起手来》系列则是《虎口脱险》式战争喜剧。他也是中国导演中少数热衷于特效的人,《紫日》《超强台风》还曾惹来争议。
今年,冯小宁把他20年前执导的电视剧《北洋水师》重新拍成了电影《甲午大海战》,并即将在下月6日公映。谈及为何有此举,他说,一方面是因为当年电视剧做得太粗糙,另一方面,他也想以此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这是一种痛。
《甲午大海战》就是来挡子弹的
新京报:你20年前拍过电视剧《北洋水师》,这次怎么想到要拍个电影版?
冯小宁:拍甲午战争一直是我的梦想,当时能力达不到,于是先拍了电视剧。现在回头看,制作真的粗糙。我这人有点爱斗气,没拍好还想重拍,《黄河绝恋》《红河谷》都有因为成本和制作时间而造成遗憾,但遗憾最大的是《北洋水师》。
世界上的强国都特别重视国耻,比如珍珠港事件,美国电影也拍过好几次。有人说,我们看电影喜欢看喜剧,但用悲剧来拒绝电影是很愚蠢的。喜剧可能是一种快餐,但悲剧会影响我们一生。
新京报:除了弥补遗憾,拍这部电影想告诉观众什么?
冯小宁:在电影院看美国大片或一些武打片,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吗?是不是还在电玩游戏里转呢?人可以把娱乐当成一个重要的东西,但成人和孩子要有区别,看一次《甲午大海战》你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在一百多年前或许会走向另一条发展道路,这段历史会给我们一种痛。邓世昌用舰船撞击日本战舰也是英雄,那种感觉和汤姆·汉克斯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用手枪打坦克是一样的。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我们请了三个历史专家,做了很多史实工作。日本人战前没料到会大胜,随便提出赔偿2亿两银子,没想到清朝政府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当时日本已经打不下去了,天皇说:我每天只吃一顿饭,支援前线。其实我们再撑一下,日军就不行了。这真是耻辱。我为夏雨扮演的日军军官设计了一句台词:“当中国人团结起来的时候,就是对日本最危险的时候。”甲午战争就是一面镜子,对如今的现实很有借鉴。
新京报:近期国产电影境况不太好,你怎么看?
冯小宁:确实冲上去一批倒下去一批,这时候需要什么呢——黄继光。《甲午大海战》就是去挡子弹。市场非常严峻,国产片7月扎堆上,都是被美国大片给逼的。中国电影现在处于落后位置,只能打游击战了,先呆在山沟里想办法自强。
我们必然要向美国学习、和好莱坞合作,然后慢慢寻找到中国文化精髓的东西,比如吴宇森、李安,在好莱坞奋斗多年也走出了中国文化特色。另外,不要说中国导演傻,很多时候他们都处在无奈中,有投资、市场压力问题、还有题材限制问题。
拍《举起手来》意味着放弃名利
新京报:《甲午大海战》是悲剧,但你之前拍摄的《举起手来》则是喜剧,有网友批评你是故意弱化侵略者、自己意淫,你怎么看?
冯小宁:看看《黄河绝恋》和《紫日》,就会知道我的战争观是什么。拍《举起手来》对我是个学习。战争喜剧要把握分寸,参照对象就是《虎口脱险》,那部电影里德国法西斯就是傻瓜啊,在《举起手来》里日本侵略者也可以变成傻瓜,但不是说在历史上他们就是傻瓜,如果非要叫板,《虎口脱险》一无是处。
新京报:当时为何要拍战争喜剧?
冯小宁:主要是市场触发。很多影院经理建议我拍喜剧,说看的观众非常多。我知道拍喜剧就要放弃名利,所有电影节从不会给喜剧片奖,只有《美丽人生》是例外。但请所有对《举起手来》有偏见的人研究一下,它在没有宣传、城市主流院线不支持的情况下,连续9年是全国农村院线点映数第一名——第一部投资才400万,农村院线共放映100万场,500元一场的话,票房超过5亿元了。目前第二部30万场放映,也是全国第一。很多放映员去农村给农民朋友放《失恋33天》《唐山大地震》,他们说不想看,非要看《举起手来》。中影的人一直让我拍《举起手来3》,我也不想马上就拍,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点子才会再拍。
新京报:以后专门为农民兄弟拍片,你愿意吗?
冯小宁:我无所谓,《红河谷》之后我就看淡了名利。但《甲午大海战》不是以农村院线为主导的,它还是商业电影,要拍给所有的观众看。
■ 特技爱好者谈
耗费两千万克隆定远舰
十几年前《泰坦尼克号》拍摄时,我去过他们现场,很多船只是模型,大的和真实船一样,小的也有20米长。
这次《甲午大海战》采取实景拍摄,威海港务局耗费两千万元克隆了定远舰,船上的大炮都是兵工厂定制的,而且拥有航行证——当然,他们靠旅游已收回了投资。对战的大场景,每条船也有火车厢那么大,我们在中蒙边境的一个淡水湖拍的,那里浪很大,能模拟出大海的感觉。这次特效不能说非常好,但我自我感觉还可以,在国产片里算不错的。
中美特技水平相差50年
中国的特技水平和美国相差30-50年。五十年前差距可没这么大,那时曾有苏联的一些模式可以借鉴,那时北影、上影厂都有自己的特技车间。之后重新整顿,那些车间就全部死了,那个时候几乎都是低成本地做,特技水平停留在文革前的水平,再也没发展过。
之前我就和张建亚尝试过本土特技,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问题。这二十年,中国电影长期提倡娱乐或主旋律导向,忽视了电影本性上的东西:首先要好看,才能抓住观众,然后再传达你的理念和思想。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杨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