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思想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思想者

民间古建爱好者自费考察古建现状 山西濒危木建筑保护引关注

“爱塔传奇”:我保护的是真古

2012年06月1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唐大华 1970年生,山东德州人,大学时就读机电工程专业,现在经营一家电脑公司。2006年开始用业余时间探访古迹,行程9000余公里,发表大量图片文字引起广泛关注。
山西长子县明代西尧观音堂,正殿瓦面疏松渗漏,殿内渗水,副阶多处坍塌,西厢基本上全塌了。
山西介休龙天庙,正殿元明风格,殿内彩塑、彩绘、壁画俱在,现在后檐屋顶大面积塌了,彩塑淋雨日久即将不保。

  民间古建爱好者唐大华,现在有了一个更为人所知的网名——“爱塔传奇”。因为他近年来自费考察并在网上发表的大量古建现状调查文字和图片,“爱塔传奇”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今年4月18日,唐大华在推出“抓住文明余脉山西早期木结构古建筑调查”的筹款活动后,山西的濒危木建筑保护引起关注。

  唐大华如今正在参加薛蛮子在微博上发起的“古建筑保护之旅”,各界“爱塔”人士,已经超过100人。他们希望以行动让当地政府意识到“非修不可”。新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这位非专业的民间古建保护人士,一席对话中,他透露出古建筑保护的复杂性:政府专项拨款和管理、民间基金的募集、媒体的持续关注、当地政府的落实力度,都将决定这些国宝级的古建筑的命运。

  爱好缘起

  能背《营造法式》

  新京报:你是搞IT出身的,有无古建方面专业的阅读爱好?

  唐大华:我是标准非专业人士,但爱好古建筑专业阅读,能背《营造法式》,维修方面的书也看了很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古建筑我一眼就能断代,唐宋金元的价值比明清要高得多,剩下的百分之十,回来看看资料,也能断个代。梁思成等老前辈的书几乎都看过,他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包括图纸我都看。现在50年代的书都没原本,我在网上找到的原本。张驭寰老师对塔和寺庙的研究专著,和他以前在山西做的大量实地调研,对我来说都是宝贵资料。

  新京报:你为什么把关注重点放在山西木质结构古建筑上?

  唐大华:山西号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在晋东南的晋城、长治和运城等地区聚集着大量古代早期的木结构建筑群和木头雕像,数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三。现存元代和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399座,其中辽金以前的137座,元代的262座。399座木结构古建,每一座都堪称国宝。2010年8月起至今,我到山西实地探查200多座早期木结构,木结构古建筑失修的比例高达2/3以上。去年夏天跑得更久,跑了2600公里,主要在山西南部。在长治呆了3天,然后去河南济源,又到山西芮城、运城、洪洞、临汾、平遥、太原,一趟下来看了约40处木结构古建筑。情况很严重。

  保护建议

  国家要垂直管理

  新京报:你引发媒体关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那些失修严重的古建筑,山西当地现在有切实的行动吗?

  唐大华:大多数还是没什么反应,不过据我所知,长子县和长治县都开了文保工作动员会,筹集资金准备修缮,目前有几处做了简单的清理。比如西上坊成汤庙,先搭了个防雨棚,保证不再漏雨腐蚀木头。现在,古建筑保护从认识上不存在问题,该不该修?目前没有反对声音,都知道文化遗产该留住。主要问题还是政府这方面工作不到位。这方面的保护工作需要推动掌握财权的人,拨款到位了,修缮就不是问题。之前是我一个人呼吁这个事情,现在通过微博和媒体的报道,形成一定影响力,各界人士都在关心。地方上已经初步重视了,虽然力度还不够。从现在开始,希望能迎来一个文保春天。

  新京报: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奔走呼吁,你最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唐大华:我觉得国家要垂直管理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在山西长子县早期大木作全县39处,元和元以前的单体建筑50多个,江南所有省份加起来都没有那么多。国宝级的东西太多,维修工程对于一个县来说就太大。现在国家在山西搞了个南部工程,支援灭火。但只是一部分,真正的责任还是在地方。如果形成制度,责任人就在国家,维护也是国家。早期大木作和别的古建筑不同,比如石窟,上百年看不出风化,木结构建筑就不行,一旦下雨多了,木头会腐烂,扩散到大梁,木建筑就会整体塌陷,所以经常性维护很必要,地方上没有那么大的财力,不看实际情况把任务硬交给他们,肯定修不好,国家级的专家技术力量强。更符合实际。与其花大钱修很多仿古建筑,不如保护这些,建得再像也是个仿古,我保护的是真古。

  民间公益

  民间政府两条腿走路

  新京报:最近古建保护的力量又壮大了,微博上看到和你相关的“古建筑保护之旅”,民间公益已经介入了这件事。

  唐大华:“古建筑保护之旅”的组织者是薛蛮子老师,6月9日、10日两天,加上携程董事长,电视评论员,媒体30人,加上自费参与的网友们,一共100多人,报名有几百人。活动主要目的是引起社会的关注,残破的东西摆在那里,大家都过去看,他们就不得不行动。我和邓飞也讨论过民间基金筹划。但是民间的力量有限,他的“免费午餐“,一年内募集了两千多万,在民间募集基金里算不错的,而国家一下可能就能拿出十几个亿来,如果古建筑保护募集这一块也能推动国家投资,这些古建筑就有可能延续下去。所以我们更希望国家能够关心这件事,要两条腿走路。

  新京报:即使资金到位了,后期还可能存在很多问题,古建筑需要长期有效的修缮和管理,你们有何对策?

  唐大华:我们只关注修与不修的问题,至于怎么修,现在无法介入。国家省市县四级文保部门,谁敢保证里面不出现一点问题。如果将来基金搞起来,公开透明,我就比较放心。其实就个人兴趣来说,我不想介入这些行政的事务,更愿意做前端发现和探访,我去了山西七趟,去的地域只是山西的一角,还有大量木质结构古建筑没有发现。其实这些古建筑本身还是很坚固的,南禅寺1200多年了,大梁和主要构架到现在还是原构,山西这些失修木结构古建筑如果没遭受这次劫难,可能也能再延续一千年。现在的梁架只能再撑500年,损失已经造成了。现在做的工作都是亡羊补牢。我关注这事儿5年多了,觉得5年时间就是一道坎,现在不趁大家都关注的时候搭上这班车,以后可能就没机会。

  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雅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