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书评周刊·书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短书情

2012年06月1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现代危机》(詹姆斯·麦克亚当斯 主编 新星出版社2012年6月)

  “从雅克·马里坦和伊夫·西蒙,到汉娜·阿伦特和列奥·施特劳斯,这本杂志(《政治学评论》)不断吸引最优秀的作者思考20世纪最深刻的政治学问题。本书涉及的主题从极权主义和虚无主义到教育的价值和个体的尊严。”看看评论,就足以让读者对此书的重要性有所认知。《现代危机》收入美国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刊物《政治学评论》1939年到1962年之间的重要论文,既触发思想,也是对学术史和社会史的一种回顾。

  《〈存在与时间〉释义》(张汝伦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存在与时间》大概算得上是一本天书,当年三联书店出版陈嘉映等的译本,很多青年学子买回去,最后却只能瞠目结舌。虽然译文后来有所修订,但即便是专业学者,要说读懂《存在与时间》,怕也是不容易的。张汝伦这卷“释义”,采取逐章逐节逐句解释的方法,解读海德格尔,读者可以借鉴之。

  《帆的孤独啊》(麦克·莫波格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5月)

  麦克·莫波格是畅销书作家,不过在国内却似乎有些默默无闻——虽然小说引进了很多本,但引起的反响却不多。即便前些日子斯皮尔伯格的大片《战马》上映,带动了同名小说的销售,读者似乎也没怎么记住这个有点拗口的名字。其实,莫波格的小说是足够好看,也足够有韵味的。《帆的孤独啊》写一个漂洋过海的少年,在异国的苦难、坚持与探索,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第三次工业革命》(杰里米·里夫金 中信出版社2012年6月)

  25年前,里夫金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收入“当代学术思潮译丛”出版,一时风行,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反响,特别是以自然科学概念探讨社会发展并建构自己的观念体系,在中国的科幻文学界也引起共鸣。之后里夫金的作品大量引进,收入包括“哲人石丛书”在内的不少重要丛书之中,引起的反响却小了很多。《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作者2011年的新著,探讨新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积极的姿态看待这个正在变化的世界。

  《就爱吃排骨》(萨巴蒂娜 主编 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6月)

  从《贝太厨房》的时代开始,萨巴蒂娜的美食经就和时尚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之下,喊出“就爱吃排骨”的口号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可是再仔细想想,排骨的吸引力本来就无可阻挡嘛,这本新书的逆向营销击中的正是读者心中的饕餮之欲,于是,跟着萨巴蒂娜品味排骨的味道,也就理所当然了。稍稍有点可惜的是,这年头,要吃点儿好排骨,并不容易啊。

  《莫斯科情人》(约翰·勒卡雷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约翰·勒卡雷的小说,古典到甚至有点古旧的感觉,他那些以冷战为背景的谍战小说对当代读者却依然保持着吸引力。这当然不是因为题材,让读者着迷的,该是勒卡雷古老的英式派头和小说中迷人的气氛吧。就像这本《莫斯科情人》,潦倒的出版商,漂亮的编辑,迷人的爵士乐,这已经不仅仅是在读一本谍战小说了。

  《做门徒的代价》(朋霍费尔 著 新星出版社2012年6月)

  德国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费尔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的《狱中书简》前两年重版,再次引起人们对这位思考者的兴趣。而与《狱中书简》的激情不同,《做门徒的代价》更内敛、更严谨,对读者的挑战也更大。此书12年前的旧版已经不大容易找到,此为新的译本。

  本版欢迎出版机构提供样书,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幸福大街37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收 邮编:100061 新京报书评周刊开通新浪微博,请搜索加“V”的“新京报书评周刊”微博,欢迎关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