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6:书评周刊·书香榜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6:书评周刊·书香榜

书香榜

2012年06月1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第24周(6月8日-6月14日)

  【榜说】

  为咖啡加点儿糖

  因为工作的原因,时常要与年轻同事探讨作文的方法。面对“已把道理讲清、不需要再多写”的愣头青,我常以盖房为喻:不仅要遮风挡雨,还要有满足人性的建设和美。这个道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畅销书的秘密。在“为咖啡加点儿糖”的种种把戏中,有两种元素特别重要:故事和口语。至少,在本期榜单上,又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从“奶酪的故事”风生水起到“小故事大道理”臭遍大街,故事元素在中国畅销出版界算是扎下了根。同一类书,但凡有故事的,就会多卖一点,道理和故事调和得好的,还会热销。引进版畅销书《小狗钱钱》虽然是面向孩子的理财启蒙读物,但是其构造机理却具有普适性:将以“财务自由”为核心的理财方法编进一个故事,其中的主角钱钱是一只会说话的狗,正是它教会一位12岁女孩用钱技巧。听起来很像以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构建的角色框架讲解“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的超级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吧?

  其实,《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市场成功正说明故事性讲述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故事,《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不过是一本光彩尽失的素颜经济学入门手册;《数学之美》可能就是一册“泯然众人矣”的IT产业历史普及读物。对于它们来说,故事是形式也是内容,是串场词也是文本主体,是润化剂也是汽油,是切入方式也是解释路径。而对于读者来说,借助故事这根绳索便可拾级而上,各得其所。

  其实,中国图书出版业吃了太多亏在表达方式上,与其说是内容绝对疲软,不如说是形式相对老旧,好话不得好说,当然也就少人倾听。业界近年做的些许改进中,换书面语为口语是一条可以立竿见影的讨巧办法。基于央视讲座底稿而成的《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和《大故宫》的文字之所以吸引大众,为适合口语而打造的话语结构特别是语感细节功不可没。在此,不得不承认于丹是一位少见的将口语与书面语合一的天才,虽然这与她入不入中国作协无关。把文学和历史写得动人,虽也是本事,却在情理之中,但是,把经济现状写得让读者开卷难释,则郎咸平的著作堪称典范。

  像英国大学者以赛亚·伯林一样,郎咸平的不少力作也是演讲或主持词的打磨品,形成了特有的文脉狂泻五千里、灵感卷起千堆雪的风格。此次上榜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仍续其长,读来仿佛三伏天走长路一口喝完瓢水大呼一声“痛快”,长见识有时反倒是其次了。在口语魅力的利用上,《余英时访谈录》也沾了不少便宜。可以设想,同一内容,请余英时先生自己写成书,估计是不会有太多读者读得下去的。

  对此,我想说,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与其凑足理由指责读者,不如尽快改变自己。 □冯威

  (新京报书香榜由新京报书评周刊与北京电视台《书香北京》栏目联合制作,每周书香榜将在次周二20:28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同步播出。)

  新京报书香榜数据由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涵芬楼书店、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亚马逊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北发图书网等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