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中国眼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中国眼

“蚂蚁”搬家 公安打造信息大“超市”

各地公安完善信息平台助力公安部“清网行动”;破案率平均达到40%以上;信息收集后严守保密条例

2012年06月17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2011年国庆期间,苏州市公安局巡逻民警在南门汽车站用警务通进行巡逻盘查。

  自2008年,公安信息化建设被放到突出位置,各地公安机关着力完善各大信息平台。该平台就像一个“蚁穴”,民警像“蚂蚁”,通过社会监控,以及对旅馆、网吧等地走访,收集各类信息,将信息搬至信息平台。

  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预判犯罪事件的发生;案发后,可以通过已有信息分析出作案人员的轨迹和特点,提高破案率。“这就像一场革命,改变了公安机关执法办案方式。”江苏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信息化革命的蝴蝶效应,已经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显现。6月16日,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在江苏召开,“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成为主题。

  

  信息采集 江苏收集550多亿条

  例如一个无业人员,近期突然变得暴富,这是需要关注的信息

  6月14日,上午9点,苏州市公安局金阊分局的民警杨诚来到辖区——嘉业阳光城小区,如同往日一样,他先到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处了解前晚的治安情况。

  协调完一起纠纷,杨诚又来到门卫处,询问有无新来人员出入。每周一,他还要了解停车位出租的变化,还会走访小区附近的房产中介,查找新来人员,采集信息。

  如有新来者,杨诚需找到此人,采集常规信息,包括身份证、电话、工作单位等。

  2008年开始,他所收集的信息不仅记在个人的笔记本上,还需交给同事,专门录入派出所的电脑信息平台。

  杨诚只是采集系统中最基本的环节,一个人在苏州市区行走;住旅店;去网吧;娱乐场所,以及买卖废品,都可能会被依法采集相关信息。

  庞大的信息采集系统收录650万外来人员的有关信息,仅在全市网吧采集的网民身份信息达7.6亿余条,而江苏省各级警务信息平台已收集了550多亿条信息。

  拥有大量的基础信息,是公安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信息采集录入,是公安信息化的基本。

  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杨诚感到“社区民警工作责任更加重大”。

  杨诚不仅要完成最基本的信息登记,还要了解社区各种人员的行为信息,“例如一个无业人员,近期突然变得暴富。这是需要关注的信息。”杨诚解释。

  目前,杨诚已采集小区住户6800多人信息。“做社区民警10年,我采集的信息超过十万条。”他说。

  杨诚采集的信息将一条不漏录入苏州市公安局金阊分局的信息平台,进入下一个环节。

  信息研判 案情减少破案率增

  通过信息化破案率平均达到40%以上,一些发达地区达到70%

  上午8点半,苏州市金阊公安分局指挥中心研判民警曹俊杰到单位,登录平台,开始查看各类信息。

  曹俊杰每天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信息预判警情,系统将敏感信息抓取出来,进行重点研判。“信息化建设是通过对信息的掌握,做到对警情的预判,从而减少案情的发生。”金阊公安分局指挥中心主任张志坚说。

  2008年,公安信息化建设作为“三项建设”的“龙头”,被公安部党委摆到了突出位置。

  5年来,信息化建设已全面触动了各项公安工作的“末梢神经”,给警务改革带来“蝴蝶效应”般的变化。

  苏州市面积8848平米,有30多万个摄像头遍布全市,民警1.2万多人,警务辅助人员3.5万多人。“加上一些社会力量,每人每天都在采集信息。”张志坚说。

  据介绍,在陕西省渭南市,公安机关通过信息化手段破案数量已占到全部破获案件的90%。

  在山东,公安机关刑侦部门通过建成信息数据“超市”、创新网上破案,利用信息技术破获小案的比例已由前几年的不足20%提升至50%以上。

  在西藏,公安工作借助信息化大平台建设两年间实现了“一步式大跨越”。

  当下,以数字化、网络化、扁平化为特征的公安信息化建设已步入深度应用阶段。全国公安基层所队网上运行率达到97.7%,每100名民警104.6台计算机,通过信息化破案率平均达到40%以上,一些发达地区达到70%。

  系统分析 出现疑犯信息报警

  收集大量信息后,系统便能做到积分预警,构建轨迹库,以分值高低开展红、橙、蓝三色分类处置

  2011年,公安部开展“清网行动”,河南一位普通的户籍女民警因为善于通过网络寻找线索,锁定嫌疑人身份而著名。

  该民警从户籍、身份证和网络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自创的“网上追逃工作法”,和战友们共查获各类在逃人员信息1000多条,协助抓获网上在逃人员157人。

  在这场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的追逃大战中,全国公安机关密织出一张网,在逃人员纷纷落网现形。

  张志坚记得一个抓小偷的案例。民警从监控中发现小偷偷车,得手后逃走。民警通过监控视频接力,指挥中心指示就近民警抓捕,整个过程不超过3小时。“疑犯从作案到逃跑,都在监控当中。”

  去年,苏州市平江区发生一起命案,案发3小时抓获嫌犯。破案的关键是:嫌疑人来苏州5天,其信息已被社区民警采集。

  据苏州警方数据,现行命案破案周期由平均15天变为5天,破案成本由50万降为15万。苏州市公安局局长张跃进认为,这一切归功于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基础建设。

  张志坚介绍,破案中,将每个分散的信息连接起来分析是关键。从全省的范围看,一个人如果在苏北犯过事,警方录入他的信息。嫌疑人逃到苏州,个人信息只要被警方采集到,系统便会立刻报警。

  收集大量的信息后,系统便能做到积分预警,构建轨迹库,以分值高低开展红、橙、蓝三色分类处置。红色交由专业部门侦查,橙、蓝由社区民警了解。

  倒查机制 信息遗漏将被问责

  信息是否登录进去,一查就知道。如果遗漏,就要扣分,有凭有据地问责

  杨诚说,社区民警因为信息化建设,工作责任更加重大。

  现在,杨诚每录入一条外来人口信息,会得到0.04考核分。他举例说,他曾登记过小区一住户汽车信息,是一起经济案件涉案人的车辆,该信息若成为重要线索,会得到更多的考核积分,甚至有立功机会。

  考核使最基础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苏州市公安局局长张跃进认为,信息采集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

  “但是,我们也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杨诚说,压力来源于案件倒查机制。张志坚介绍,重大案件破获后,分局会立即开展倒查机制。

  在建立信息平台之前,民警将收集来的信息记在本子上。案发后,民警要一本本去翻看,难免遗漏。甚至,有民警根本没有收集到该信息,事后还能加上一笔,上级无法问责。

  如今,信息是否登录进去,一查就知道。如果遗漏,就要扣分,有凭有据地问责。张志坚说,“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就要问责。”

  大量信息被收集后,如何保证信息安全?“公安部做了严格的要求和措施。”公安部的相关人员介绍说,在公安部门内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信息平台,只有办案民警被授权,登录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每个民警只能看到职责范围内的信息。

  同时,公安部的信息平台不与互联网相连,做到物理隔绝。

  金阊分局政治处相关负责人说:“内部人员严格遵守信息保密条例,一旦发现泄密情况,严惩不怠。”

  □新京报记者 陈宁一 江苏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