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记者观察
存在就是合理?
北京市小规模办园政策正式实施已一年有余。政策激发的热情逐渐退去之后,办园者们发现,要想通过申请获得合法资质并没那么容易。目前,从北京市教委的网站上,我们还无法查询到至今有哪些小规模园获批,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没有获得资质的小规模园大量存在,它们不仅包括位于城乡接合部、收费低廉的打工子弟幼儿园,更有大量设在中高端住宅区、收费不菲的民办小规模园。
对中高端消费者而言,选择小规模园表面是为避开入园难而做出的现实选择,深层次则是希望能够针对孩子的个性,寻找契合自身教育理念的新尝试。这类小规模幼儿园的各种新增业务,其实都是与政策限制及家长对教育的现实期待相符合的,正是因为这种政策空隙及市场需求,促成了这类园的存在。
但小规模园的存在不可能仅仅依靠家长间的口碑相传,它们的质量保障体系也不能仅依靠办园者的良心和责任。要想健康、有序发展最终还得依赖于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政策扶持。
采访中,年轻的园长们纷纷吐露了心声,因园所硬件、软件等配套都相对更完善、规范,他们希望通过申请获得资质的意愿也更强烈。有的希望政府能伸出一只手,发出“撑我们一把”的呼声,有的在感慨之余希望教育政策能更完善,希望教育执政者能思考一下,2-3岁的孩子该去哪里玩?0-3岁的教育问题该谁管?政府应该对教育的多元需求限制还是疏导?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在缓解当下学前教育难方面各自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D08-D11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