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论风生
在常住人口不足3万的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由于政府供水工程“年年只会流脏水”,近20年里,镇民几乎都靠买山泉水和打井度日。同时,还必须为每立方米“脏水”掏钱1.5元。对这一“怪现状”,县、镇两级政府的解释都是:“没钱”。(6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很难想像,一个近3万人口的镇,当地政府供水工程却“年年只会流脏水”,这些水只能洗衣服、冲凉、冲厕所,不能喝,该镇的居民是如何度过漫长的20年的?
蓝塘镇党委主管自来水工作的林颂辉委员解释:自来水工程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按照设计标准,最多只能满足5000人的用水需求。“由于年久失修和人口剧增,蓄水池已经超负荷运行。如今,管网老化堵塞,沉淀池、过滤池也基本无法用了。”
上世纪70年代至今,时间跨度那么长,人口显然不是一日之间暴增的,自来水属于公共配套设施,何以当地政府部门没有预见到其需要逐年地不断改善与扩建,以应对人口增长的需要?为何非得任管网老化,任沉淀池无法使用?
“官商合股”似乎是当地给出的合理理由,该镇所谓的“政府自来水厂”,是由私营企业松柏公司投资所建。水厂收上来的水费,只够松柏公司“保本”。于是“老板不赚钱,哪有劲头治水”?那么试问,把一个公共供水工程,扔给私人老板负责,而让民众20年没有合格的水饮用,这难道是合理的吗?按照《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主要由城镇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工程建设资金以地方政府和企业自筹为主落实。按照这个规定,当地镇政府就是用水安全的直接责任人。
其实说白了,关键的问题显然在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将全镇近3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当成是大问题。这种执政意识的落后与错位,比自来水管“流脏水”更需要改善与治理。
□刘鹏(职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