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上一篇

言说的分寸

2012年06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记者手记】

  在新书《中国天机》中,王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经历的政治事件的思考。一位看过的朋友对他说,你可能受到两方面的攻击,有人嫌你写得太正统,还有人认为你写得胆子太大了,太放肆了,以你这个身份,以这个地位,不应该说这些。

  就《中国天机》的写作立场而言,王蒙确实是颇费苦心(或深具智慧)地选择了一个微妙或“安全”的立场。首先,作为十几岁就参加革命,有着数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他以自己的亲历对于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曲折道路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中国的激进革命自有其历史的渊源;其次,从早期的欢呼“青春万岁”,到如今回忆时的“青春无悔”,王蒙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并无一些人期待看到的“反思”。

  另一方面,王蒙在亮出自己的基本姿态,对数十年来中国政治进行肯定式叙述的同时,又极为谨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对于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对于贫瘠的经济生活,对于相当长时间的一元化社会,对于文化,王蒙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不回避政治运动的负面作用,提倡正视歧义、讨论歧义、争鸣歧义,在任文化部部长期间,他取消了对歌舞厅的禁令,并致力于推动文艺领域的开放与多元,邀请西方艺术家如帕瓦罗蒂和多明戈来中国演出。在卸任文化部部长之后,他旗帜鲜明地捍卫多元文化、市场改革。当广受欢迎同时饱受争议的小说家王朔被批判时,王蒙为其进行了辩护。他厌恶道德高调,和评论家陈晓明一起推荐80后作家郭敬明加入了中国作协,并否认自己“晚节不保”,在他看来,郭敬明之前是否抄袭和他能不能加入中国作协是两回事,成为作协会员只是说你从事了这个行业的工作,事实证明你有能力胜任。简单地说,你能写书,能出书,有读者看就行了,这不是把他推举为道德楷模。

  在王蒙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六十余年中国政治,并“泄露天机”的同时,身处政治、历史和文学中的王蒙,无疑也将成为人们言说和分析的一个标本。有人称王蒙为“泥鳅”,有人称王蒙为“妖精”。对于前者,他认为,这小看了自己;对于后者,他颇有几分自得,惟其如此,才能拿捏把握好言说的分寸。事实上,王蒙的言说体现了一个体制内文学知识分子的典型:在历经多年政治风雨,并“窥破天机”之后,他以尽量谨慎而保守的言说,小心翼翼地反对那些激进的、过犹不及的做法,低调、隐忍却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或许,表面平淡的“王式话语”不能满足部分阅读者的心理需求,然而无法忽视的是,它潜藏着王蒙大半生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历练后炉火纯青的机智。

  可以想见,无论是作为一个政治人还是文学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王蒙都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褒扬和批评也将共存。但是,这恰恰是王蒙重要性的体现——相对于披荆斩棘、摧枯拉朽的文学界战士,保守而谨慎的王蒙也同样不可或缺。

  新京报记者 张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