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6:北京地理·城市年轮之十里河桥-潘家园桥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36:北京地理·城市年轮之十里河桥-潘家园桥

天空中无数条“鱼”的漫游地图

2012年06月24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6月17日傍晚,十里河桥西南侧白墙子。当天是父亲节,来自新疆喀什、在潘家园附近做玉石生意的阿里木在租住的平房门口为父亲剃须,阿里木的儿子就静静地坐在爷爷旁边独自玩耍。
白墙子废品收购站内的木料回收处
潘家园眼镜城一角,一位整理货物的商贩
十里河花鸟鱼虫市场,一位商贩正在擦拭鸟笼
十里河桥边的把玩市场

  早晚高峰,著名的300路外环公交车从十里河桥北开出,在十里河桥下转弯驶入三环路,有时需要等待很久。各种车辆聚集在这个十字路口,公交车、小轿车、货车、自行车,还有不少电动车,偶尔也有怀抱鲜花的人在路口踯躅。

  每天早上,张红娟从西到东穿过十里河桥。从租住的白墙子先拐到弘善批发市场买点儿菜,然后经过饮马井、新拓宽的弘善路(人们更习惯叫它“大羊坊桥西”),过十里河桥到达十里河灯具城上班。张红娟是河北玉田人,去年刚来北京,从南三环的赵公口长途车站坐车来的,落脚到白墙子的时候,“心里有一点落差吧,这里和我老家县城感觉差不多啊,不像我想像的北京”。

  白墙子

  在北京相聚,惺惺相惜

  张红娟说的“白墙子”指的是十里河桥西南侧的一片平房区,还有不少临时搭建的小房,从三环路上拐进去,这里看着比北京二环内的胡同更宽,也更潦草。巷子里有做各种小生意的。废品收购被分成各种门类,例如从北京城各处收罗的木料,往大卡车上层层叠加成一个巨型的积木,据说深夜或者凌晨送往河南某地,用来制作牙签。临时性平房里住着各色人等,听口音很多彼此间应该是老乡,在这里,他们有种在北京相聚的惺惺相惜。也是通过老乡介绍,张红娟才到了附近的十里河灯具城工作。她也和老乡一起租住在白墙子。

  还有来自更遥远地方的人。从新疆喀什来的阿里木一大家子,在潘家园附近做玉石生意。父亲节的傍晚,阿里木在自家门口给父亲剃须,旁边一壶清水,阿里木的儿子就静静地坐在爷爷旁边自己玩耍。阿里木在北京这个临时的家里也保持着维吾尔族的传统生活习惯,桌布宽大鲜艳,羊肉烧得很香。张红娟偶尔路过,觉得“维族女人长得真漂亮”,算是白墙子的一道风景。

  至于“白墙子”,张红娟从房东那里知道,这是北京的一个老地名,但是说不出什么典故。这条巷子又分岔出几条更小的巷子,巷子里没有“白色的墙壁”,墙壁上都刷着各种小广告,有的墙头上还排列着方便这些临时性住所能够接收电视信号的“锅”。“但是你也不要小瞧了这里,就算是白墙子这样的巷子里,也有很多好车呢。”张红娟说。

  张红娟觉得可以用“城乡接合部”来总结白墙子一带的气息,甚至整个十里河一带的感觉。在弘善批发市场可以购买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从水果到服装到家用小电器。弘善批发市场也是这几年才迁到十里河桥西南侧一带,原址所在的十里河桥北现在是一个叫做“弘善”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据说前门一带拆迁的居民很多都搬到了这里。附近还隐藏了两个北京古老的地名:饮马井、弘善寺。住在饮马井的刘大爷在这里生活了七十多年,只见过弘善寺“真的是有半截塔,没什么香火”——就像北岛在《城门开》里回忆自己的小学一样,德胜门内的弘善寺都几乎没人膜拜,这个三环边的弘善寺也几乎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十里河

  北京家居建材市场代名词

  “过去出了左安门,十里河一带全是菜地,直到2000年左右,我家还有菜地呢。”刘大爷说。

  改变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1995年,时任十里河村党总支书记的李华奎看到了富起来的北京人最大的追求——安居乐业,刚刚在房产改革中获得住房的人们开始装扮自己的家,于是他认定,建材一定是极有前景的产业。由此,大洋路建材城开始建设。这也是北京市最早的几个建材市场元老之一。

  之后,三环路和四环路相继贯通。1997年,十里河大羊坊路那条6米宽的机耕路被拓展成20米宽的六车道柏油路,十里河村的建材市场也越来越多,家和家美家居市场2000年开业、十里河灯具城2000年开业等等。因为建材市场扎堆,现在的十里河已成为北京家居建材市场的一个代名词。2010年,十里河建材一条街庆祝了自己的十周年,这是因为2001年9月,自发形成的十里河建材商圈正式进入北京市政府的规划版图,“十里河建材一条街”被命名为北京十条特色街之一。十里河商会会长田耘介绍:“既然是建材特色街,首先建材经营商家数量得足够多,其次品种得足够全,第三是实力得足够大。”盛名之下,十里河所在的十八里店乡政府、十里河村和周家庄村纷纷投入“造街”运动。这也是十里河一带的农田变身家居建材市场集散地的过程。

  张红娟就是这个巨大集散地中的一个细胞。她卖的是进口灯具,每天都很忙,有来批发的也有散买的,特别是周末,十里河桥下水泄不通,都是按喇叭的。在张红娟看来:“可能北京人都忙着装修房子吧。”到了傍晚,热闹散去,人们买完东西都走了,又只剩下各种市场的高楼耸立在东南三环一带。

  花鸟鱼虫市场

  移动的老北京玩乐地

  周末忙着赶往十里河的,还有一部分人是奔着花鸟鱼虫去的。这些老北京的玩意儿世界被归纳到了天娇民俗文化城里,就在十里河桥东南侧。走进去别有洞天,门中间就是一个“武圣亭”,仿古建筑都脱漆了;各种玩意儿分门别类,卖鱼的、卖核桃的、卖鸟的、卖乌龟的……特别是到了鸟区,各种欢唱不断。

  来的玩家有的还记得这里曾经有华声天桥市场。华声天桥市场曾经在这东南三环一带迁徙,致力于老北京文化的传承。王树声1999年在潘家园华威路创建华声天桥市场,缘起是他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时候,经常被华侨们问起:老北京的天桥市场呢,老北京的花鸟虫鱼呢?“旗酒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王树声决定恢复北京“老天桥”,地址就在当时潘家园东边的一块闲置地,“发展到周末有几万人光顾”。这个市场也是人们对潘家园共同记忆的一部分。但之后几年,这个花鸟鱼虫市场,一直就处在不断搬迁的境地。

  2005年,华声天桥市场搬到了十里河,也就是现在的十里河花鸟鱼虫市场一带。由于搬迁的距离并不远,原来市场里的人气并没有散,很多老商户和客人们都跟了过来。又过了几年,华声天桥搬到了高碑店。对于一个地段比资金还要重要的老北京玩乐地,王树声说:“北京的环境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北京民俗文化市场,只有往外挪。”他盼望着两广路和高碑店的东西向大道赶紧连通,这样交通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缓解。

  玩家吴先生经常来十里河花鸟鱼虫市场,他住在天通苑,来一趟“没有两小时打不住”;也许不久以后,“十里河和潘家园通了地铁,就更加方便了”。这里不仅有花鸟鱼虫,还有十里河文化馆,有京剧团在文化馆排练;还有个十里河跤馆,每天下午都会接待团队客人,大多数都是外地观光客,魔术、蹬大缸、吞宝剑、中幡、摔跤……有的是北京的,有些不是;旁边还有一个名为“四九城”的饭馆,除了表演还有各种北京小吃,在吴先生看来,“这些都是个玩儿呗”。

  ■ 区域地标

  首图迁址是对东南三环文化环境的提升

  ●李诚,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主任

  首都图书馆是2001年搬到东南三环华威桥东南侧的。之前在国子监,因为那里是古建筑,外国同行来了都说,这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图书馆,也是最不实用的图书馆,建筑格局的制约对文献损害较大。上世纪90年代末,首都图书馆就面临搬迁的问题,当时有两块地,一个是在雅宝路,另一个是在现在的鸟巢附近,但是因为各种现实原因没有实现。最后搬到了东南三环,当时我们心里都不太愿意上这儿来。

  2001年的时候,首图往南的地方还是一片菜地,东南方向有一些坟地;当时的十里河建材市场也没有规模,就是自发形成几个市场,秩序很乱,附近也没有一个像样的饭馆;再往东的四环边又都是化工区,垡头什么的。那时候三环路贯通没几年,首图附近只有300路和28路公交车。附近也没有什么楼盘,只记得山水文园开始建设了。当时没在附近买房子,现在买不起了。这十年,可以说是东南三环一带变化最快的十年。

  首图和国图有个对称和呼应的关系,国图在北京西北角,首图在北京东南角。当时首图的建筑都没有考虑到南北通透的问题,你看它的正门是朝着西北方向,遥遥朝向天安门。我们形象地叫它“像个簸箕口”, 西北风一刮,全刮干净了。当时东南三环一带,基础设施比较弱,包括文化基础设施。首图搬到这里,是对这一带文化环境的提升。我记得刚刚开馆的时候,来图书馆的不少是附近刚刚转成市民的农民,赤膊进馆的都有,门口的圆形广场喷水池周末开音乐喷泉时,有人甚至站到中间去冲凉。现在不会有这种情况了,傍晚都是小孩在这里滑滚轴。

  北京的图书馆大都集中在西北方向,东南三环一带需要首图这样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前几年电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在工具书阅览室,经常是很多人,这附近一带打工者多啊,特别是广告公司的人,天天都来查资料。另外就是首图的周末讲座,例如“乡土课堂”主要是讲述北京,我做过统计分析,来听讲座的人很多都是搞旅游的导游,大多都是外地人,他们通过首图这扇窗户来了解北京。

  ■ 区域特写

  各种性质的路在这里交汇

  在玩家吴先生看来,十里河花鸟鱼虫市场“最有名也是最特别的是它的鱼市,拥有其他鱼市没有的早市”。十里河早市每周五和周六的早晨开市,或者说鱼市的批发凌晨就开始了。

  为了方便不同爱好的鱼友选购,早市上把卖热带鱼和卖金鱼的摊位完全分开,热带鱼鱼市就设在大门牌楼到“武圣亭”两边的道上,而金鱼鱼市则安排在了别的地方。据说热带鱼鱼市每次开市,都非常热闹。在金鱼早市上时常能看到很多品质不错的兰寿,价格相对店面销售来说也合适很多。

  “很多鱼都是从天津运来的,还有的鱼是从南方运来的,这样颠簸后的鱼体质变差了,需要调养。”吴先生总结着鱼市的规律,不由得抬头望了一眼十里河桥——这里正是京沪高速的出发点,京沪高铁也是从这里穿过,来往于祖国南北;京哈高速进入北京的终点,之后驶入北京的深处;北京三环主路、辅路上一片拥堵,各种性质的道路在这里交汇。顿时,吴先生仿佛突然看到了天空中无数条鱼的漫游地图。

  ■ 北京经纬

  一路向北步步深入北京

  东南三环一带,在地理指向上是由两部分完成的。沿着三环从南往北走,距离不远的两块路牌上分别写着:南三环东路和东三环南路,前者属于丰台区,后者属于朝阳区。两区之间没有界石,当地人觉得主要是以分钟寺桥和十里河桥之间的桥洞为界限。

  从分钟寺到潘家园,每一个节点附近的感觉都不相同,也衍生出了不同的生态特征。分钟寺桥西一直到十里河桥南,沿路两侧都是和汽车配件修理有关的店铺,很多北京的哥愿意来这,在他们看来,各种配件都比4S店便宜多了,有时候还免费给换个小东西。这一带三环道路两侧都是临时性建筑,往深里走就是城中村。继续往北,路东的辅路上是各种地摊,从古玩玉器到生活用品,特别是周末两天,路边摊的热闹绝对不输于十里河一带的各种市场。至于这里有没有人管,摊主孔师傅解释说:“丰台来管了,我们就挪到朝阳去,反过来也一样,所以这里没有人管。”

  经过了十里河桥北,欢迎来到首都图书馆和各种住宅区。东南三环的文化地标出现,潘家园松榆里一带的生活气息已经浓厚,道路两侧的生活店铺和神态悠闲的人增多,很多社区都是当年首都工业化建设的产物,当年意气风发的工人变成了老者。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