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人才周刊·大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7:人才周刊·大学

间隔年 在校园与社会间完成自我校正(2)

2012年06月2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间隔年”并非一定要出国,支教也是不少大学毕业生的选择。
新京报记者 韩萌 摄

  (上接D06版)

  案例2 农场志愿者体悟“生命”

  2010年大学毕业的郑祥军也是通过“间隔年”体验了国外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2010年夏天,郑祥军找到了在美国密尔沃基一家有机农场做志愿者的工作,每天在农场工作两个小时,交换住宿和餐食。

  “一次,农场主带我到另一家农场做客,我们就在那家农场的房屋前喝啤酒、聊天。我得知那家农场的男主人有两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女儿,她们都可能活不到成年。男主人了解到自己的大女儿特别喜欢骑马后,就辞去了芝加哥投行的工作,举家搬到了这家农场。”郑祥军说,“我觉得如果中国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会拼命去挣钱,努力为孩子治病,而不会有多少陪孩子的时间。‘间隔年’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美国人对待生命的态度,这种经历会影响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案例3 支教西藏提升幸福指数

  “间隔年”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并不一定要出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钟杰就在研二参加了国家西部计划,休学到西藏林芝支教一年,他很珍惜这不是为了生存而工作的机会。“与国内大城市相比,林芝的生活节奏要慢很多,很悠闲,人们的幸福感也比较高。以前我总认为只有事业成功才会幸福,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

  ■ “过来人”提醒

  “流浪”之余更要理智

  ●陈宇欣,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作者

  我建议有“间隔年”打算的大学生一定要理智、谨慎。首先要认识到“间隔年”不是走出去就一了百了,你还是要回来的,所以不要为逃避而逃避。要和父母做好沟通,在体验之余也要关心自己身边的人,要有责任感。对于一些国外旅行经验不够丰富的人则要更加小心谨慎,考虑周全。现在“间隔年”的概念挺火的,听起来很炫,这个概念本身很好,但也要注意引导。“年轻人就要去流浪”听起来很美好,但在冲动之余更要理智。

  “间隔年”不为挣钱

  ●郑祥军,南开大学毕业生

  对于国外很多国家的大学生来讲,“间隔年”可以选择的国家相对比较多,但对大陆的学生目前只有新西兰提供“working holiday visa”,时间为一年,每年也有限额。我觉得对大陆学生来讲,新西兰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们也有着纯英文的环境。但出去前一定要做好功课,比如有哪些安全问题需要注意。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国内大学生去国外度过“间隔年”时一定要注意随之而来的法律风险,比如打工是否合法,雇主克扣工资怎么办等等,如果你的签证有不良记录的话,对以后出国是有很大影响的。此外,我建议大学生“间隔年”还是要以体验为主,不可执着于挣钱。据我了解,澳大利亚打工的最低工资是每小时16澳元,在新西兰每小时的薪酬也比国内普通白领多,有些亚洲国家的学生去那边就为打工挣钱。如果以挣钱为主要目的,我想“间隔年”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了。

  ■ 专家观点

  我国学生想有“间隔年”还缺不少条件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间隔年”在国外大学中并不新鲜,尤其是大学期间的“间隔年”。近年来,“间隔年”在国外,有向高中下移的趋势,一些高中学生也感觉自己多年的学习压力太大,对社会的了解太缺乏,因此,想在开始大学生活之前,休整一段时间,游历社会。这是为上大学做出的另一种准备。而与国外大中学校相比,我国学生想拥有“间隔年”,还缺不少条件。

  首先,我们的学校没有完全学分制支持。美国大学普遍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修完相应的学分即可毕业,学习没有严格的学年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和学习的时间。我国大学虽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宣称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但其实还是实行学年管理,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身体情况不适合继续求学),学生很难顺利办理休学。

  至于我们高中毕业之后的“间隔”,可能就更难了。美国的大学会给学生预留学位,让他们拿着录取通知书去游历社会,据报道,包括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推出支持本科新生延迟入学的政策,鼓励学生先“休学”一年游历社会,我国的大学会如此吗?学生们参加高考被录取,是要按时去报到注册的,报到注册之后没有特殊原因,是不允许马上休学的。另外,最近我国社会还在讨论基础教育缩短学制的问题,认为高中三年、初中三年对于学生们太长了,不利于早出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居然还要“玩一年”,这不是浪费光阴吗?

  其次,家长也很难支持学生为游历社会而作出的“休学”选择,大多会认为孩子不务正业,且担心这一年在社会上“游荡”会耽误孩子的前程。

  D06-D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