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红松,杂志编辑
据报载,湖北荆州市一所私立学校一名高中生,三年高中花费达10万多元。其生活开支竟高达7万多元,是正常学习开支的3倍多。
据悉,该学生并非出身于有钱人家,而是来自工薪家庭。笔者最近在走访贫困职工家庭时,也发现不少家庭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父母在家还穿着工作服,而在外读大学的孩子却挥霍无度,租公寓、穿名牌、下馆子。有名职工在向单位申请困难救助时,有人举报这家根本不穷,理由是这家孩子有一次在夜市吃麻辣烧,一人就吃掉几百元。这种“穷了老子富了孩子”的现象,在工薪阶层中绝不是个别现象。
对此,除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还有一个不得不引起重视和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对孩子的金钱教育。
如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国内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最近指出,不少家长的智力投资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且有的家庭或以金钱作刺激,或以金钱作补偿,出现了以金钱取代教育的倾向。
金钱教育涉及到社会的各个环节,而学校和家庭,又是金钱教育链中最基础最首要的一环。在我们国家,让大学生打工付学费,或是让刚刚工作不久的人脱离父母的经济支持,完全自立,似乎还不太现实。但对于学生子女的金钱观教育,以及对他们使用金钱的引导和控制,则是应该尽早开始做的工作。
在韩国,政府禁止银行将信用卡发给学生和20岁以下人士,及工作未满一年的雇员。在瑞典,小学教材中就已经纳入了金钱教育的内容。在丹麦,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有申报个人收入的义务,并须注明收入来源。在美国,学生靠假期、课余打工所得负担学杂、书籍等费用,开支不够时可向父母借钱,就业后有偿还的责任。由于各国政府和社会引导得力,国外的青少年很少出现向今天中国的孩子那样惊人的消费。
金钱观与道德观、人生观紧密相连,因此重视和实施金钱教育颇为紧迫。从倡导一种正确、健康的金钱观,到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下转D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