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介2012》:即兴舞蹈的反抒情

2012年06月2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当代剧场】

  侯莹 旅美舞蹈家,即兴舞蹈创编实践者。1995年初加入广东实验现代舞团。2001年获得亚洲文化基金赴美留学。2002-2008年加入纽约沈伟舞蹈团,期间担任排练总监。2004年美国《纽约时报》最卓越舞者获得者。2008年赴京参与指导奥运会开幕式。代表作《夜叉》《涂图》《介》。

  从6月19日开始,旅美舞蹈家侯莹的作品《介2012》在北京小剧场(方家胡同的尚剧场)连演三天。这是侯莹现代舞作品首次在京亮相,也是侯莹旅美以来回国第一次登台演出。

  《介2012》没有道具,舞台上铺着黑色地胶,后面的墙和两边悬垂着的黑色幕布是剧场原有的,连同灰色的灯光,简单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开场之初,曾在美国一直与侯莹合作的音乐家Randall Love,带来了一段声音现场。他用英文朗诵伊朗13世纪伟大诗人Rumi的作品《IF》中的片断为音乐背景,舞者谭远波立在舞台中央,以最简洁的独舞作为序曲。

  接下来的是一段四人群舞。《介2012》的群舞显示了侯莹的舞台控制能力。有两段群舞的编排非常出色。第一段是四个人在地上围拥而跳,舞蹈虽然没有过多的速度与变化,但清晰透明;第二段是一段与时间有关的钟摆舞,在舞蹈能量的传递中,有序而明确,是在国内舞台上不多见的编舞呈现。

  侯莹上台的那段独舞,是一次惊喜。这段舞蹈在激烈的音乐之后,好像一次催眠般的疗伤。但也因为太出色了,让观众发现了台上年轻舞者与她之间的差距:两个月的训练,青年舞者身上过去的痕迹依然有所保留,在肢体运动中惯性地使用一些过去的技术,未能充分地体验侯莹的“四维运动”观念。如果深入研究一下,我们可以说,这段独舞隐藏了默斯·堪宁汉的空间运动观念和玛莎·格莱姆的放松技巧;在这之上侯莹提出自己的即兴创编的方向性,——即此时此地发生的肢体运动,向不同的方向伸展出去,切割着空间,而这一刻的舞蹈动作又永远都是千变万化的。这段舞蹈之所以惊艳了观众,也是因为在侯莹身上,即兴、空间、放松几种观念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舞者赵可忻与沈钧的那段双人舞有些唐突。赵可忻的柔美恰好衬出沈钧的刚性气质,像藤蔓依附于大树之上,又仿佛行云流水,给侯莹作品平添了一些抒情氛围。但这一段恰恰跳离了整个作品。因为整体而言,《介2012》是反抒情的,要求舞者回归舞蹈肢体本身,需要摆脱情感主线牵制,而肢体语言本身不需要悲伤和喜悦。

  作为一部即兴创编的舞蹈,《介2012》中,有百分之三十的舞蹈动作是固定的,百分之七十是靠舞者即兴。这对舞者来说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对观众来说同样也是考验。不过观众的反响出乎我的意外,大家在一场看似抽象的肢体运动中看到了身体的可能,看到了艺术的纯粹之美。

  □曹语凡(北京 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