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4:特别报道

每天产生一部新话剧(1)

北京小剧场发展迎来黄金时代

2012年06月2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恋爱的犀牛》剧照,该剧由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执导搬上舞台,1999年至今经历4个版本,演出了600多场,还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韩语等多个语种。资料图片

  第一幕:创业

  办“撞出火花”的剧院

  CBD国贸南侧,百子湾路的22号艺术院街,坐落着一个黑色的剧场,整个剧场由原木打造,坐在其中仿佛置身希腊神话特洛伊木马的腹腔之中。

  这个小剧场就叫木马剧场,诞生于两年前。

  它的主人是一对年轻恋人,两人都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苏丹学影视表演出身,做过演员、当过歌手,并没有特别出名。唐虓珲学舞美出身,做过电视节目,做过图书网站的唱片管理工作,也开过唱片公司。

  “但音乐很难做,唱片卖不动了,方向要不就是数字化,要不就是现场演出。”

  2010年,苏丹投身戏剧创作,她导演了她的第一部话剧《穿Prada的女魔头》,但找不到剧场演出。

  “我们找了很多剧场,发现都没有跟我们想象中那样,特别符合年轻人气质的场地。”唐虓珲说。他们理想中的剧场,不光只是舞台远离观众席,而更多是一个社交的开放平台,排练时外面人也能看,演戏时观众不用仰视。演戏的、看戏的都能互相交流,碰撞出火花。

  此时,都热爱戏剧的两人想到了小剧场。

  最终,两人决定自己开剧场。

  两人选择在CBD开剧场,因为他们上学工作常年生活在东边,22号艺术院街附近的年轻白领也很多。

  2010年9月15日,木马剧场正式营业,上演的第一部戏就是《穿Prada的女魔头》。

  这一天,开创了剧场的一对恋人,苏丹和唐虓珲领取了结婚证。

  第二幕:筹资

  买婚房的钱买剧场

  剧场租金很贵,一年100多万元,唐虓珲说,两人结婚没有买房,把钱都投在剧场上。

  木马剧场还是北京唯一从银行贷款的小剧场,贷款的抵押,是十部戏的版权。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李龙吟曾在博客中这么评论:“你们拿自己结婚的钱租剧场也就算了,你们向朋友借钱就慢慢还吧,可是你们敢向银行贷款,就把自己和法律拴上了……”

  他们还成立了“木马剧团”,与人合作戏剧,剧场一半时间租给别的剧团,其余时间演出自己的戏。

  经过两年的探索,木马剧场闯出了一些名声。目前剧目好的时候上座率可以达到八九成。一个名叫《中央公园西路》的演出,还创下了连演100场的纪录。

  到去年第四季度,剧场的收支终于持平了,目前还开始稍稍有点盈利,不过,前期投入依旧还远没收回来。唐虓珲说,这对于小剧场来说,已经算快的了。“小剧场如果全靠市场收入,能够盈利已经很不错了。”

  木马剧场的平台作用也慢慢浮现出来,22号院街的艺术家们,以及北京其他地方的很多热爱戏剧、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常常都会聚集在这儿。一些艺术家会参与到戏剧创作中来,总是有新的合作想法在这儿的咖啡厅产生。

  唐虓珲欣喜于市政府对小剧场的政策支持,他们正在积极申请朝阳区的专项资金,希望能够得到扶持,更换剧场的设备。

  “政府提供了大的政策,这是方向上的指引,我们把艺术家吸引过来,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好的作品”。

  第三幕:剧目

  小剧场火了传统相声

  23日晚,北展剧场,“嘻哈包袱铺”高晓攀专场相声演出。

  演出结束,掌声持续了两三分钟,高晓攀不停地出来谢幕,最后观众都站了起来鼓掌。“只有歌剧才会有,相声很少,显示了观众对相声演员的尊重,我非常地感动。”

  这是嘻哈包袱铺成立4周年的纪念演出,4年前,80后男生高晓攀与一帮热爱相声的年轻人创办了“嘻哈包袱铺”,今天,它成了北京最受欢迎的小剧场相声团体之一。

  相声也可以是小剧场,高晓攀说,在北京、天津等地,嘻哈包袱铺这样的民间相声团体,则打造出了北方特有的小剧场形式。

  “我们跟专业团体生存的状态不太一样,我们必须要在市场下存活。”

  高晓攀知道,如果没有票房支持,演员的生存就会很艰难。嘻哈包袱铺刚创建起来的第一个月,大家的月工资只有27元,整整大半年时间,他们在台上把观众逗乐,台下却在感慨生活的艰辛。

  2008年年底,他们的粉丝才多了起来,口口相传,今天,终于有了不错的盈利。

  这个80后、90后创建的相声小剧场也得到了市和区县政府的各类帮助。今天,嘻哈包袱铺有三处小剧场,自己买断的广茗阁剧场,自己投资的安贞剧场,此外,还有一处崇文周末相声俱乐部。崇文周末相声俱乐部原先经营不善,在东城区政府的支持下,嘻哈包袱铺进驻,带活了当地的相声市场,而嘻哈包袱铺则有了一处免费的场所。

  现在,三处小剧场都场场爆满,连周一都特别火。正大力发展的天桥剧场区,今后也将有嘻哈包袱铺的门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