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娱乐新闻·关注(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娱乐新闻·关注(三)

演活反派人物黄世仁、南霸天,“二子系列”电影开创中国平民喜剧先河

陈强 再见,最幽默的“坏人”(2)

2012年06月2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白毛女》,陈强(右一)饰演的黄世仁欺负喜儿。
《瞧这一家子》,陈强(右二)首次与儿子陈佩斯(后排左一)合作。
“二子系列”电影,陈强(右)、陈佩斯(左)找到了自己的喜剧路子。

  (上接C04版)

  二子系列 开创中国平民喜剧先河

  除了在反派人物的表演上颇有建树,并凭此享誉影坛,陈强仍然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表演领域。1955年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随后的几十年间他先后参演了一系列电影,其中包括《三年早知道》、《父与子》、《二子开店》、《爷俩开歌厅》、《父子老爷车》等一批喜剧片。

  1979年的《瞧这一家子》可算是陈强的大银幕转型力作,从这部电影起,他开始摆脱从前塑造的反派形象的定式,尝试一种全新的喜剧表演风格,同时这也是陈强与陈佩斯黄金父子档合作关系的开始。《瞧这一家子》作为“文革”粉碎四人帮后的一部喜剧片,为当时的观众带去了许多欢乐,陈强在其中饰演的老爸是一个老实巴交、不懂变通的人,在戏里与陈佩斯、刘晓庆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起了许多冲突。陈强对中国影坛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发掘了儿子陈佩斯的喜剧天赋。那时的陈佩斯大多只能演些跑龙套的角色,也并未尝试过表演喜剧。由于电影的剧情要求正好就是这么一对父子,加之陈佩斯和陈强长相相似,都很有喜感,二人的配合也十分默契。

  “二子系列”电影开创了中国平民喜剧的先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从崭露头角到成为中国影坛中流砥柱的时期,艺术电影是当时中国电影的主流。陈氏父子的“二子系列”电影在当时的中国影视圈被视为不入流的作品,各大电影制片厂都看不上,但是“二子”在当时的票房情况却非常好。《爷俩开歌厅》参加了第一届长春电影节和全国电影交易会,虽然在交易会上遭遇来自《新龙门客栈》的强力冲击,但当年卖出的拷贝数却依然稳坐全国前三,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鬼子来了》 银幕绝唱,心存不甘

  2001年,在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中,陈强饰演了刽子手一刀刘,这也是他在大银幕留下的最后一个经典角色。片中,一刀刘被姜文饰演的村民请出山去杀鬼子,结果竟连皮毛都没碰到,反倒毁了一世名声,一刀刘大受打击,却死活不肯再补一刀。当时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陈强在片中又是浇凉水,又是骑毛驴,玩起后手翻,还耍起大刀,身手十分敏捷。他手抱大刀端坐板车的镜头,气场之强让同场飙戏的影帝姜文都不免失色几分。为了配合电影整体风格的需要,陈强在《鬼子来了》中的表演较为夸张,带有浓厚的漫画风格,与他以往饰演的所有反派人物和喜剧形象都毫不雷同,也再次让观众看到这位耄耋老人令人叫绝的表演技艺。

  一年多前,在陈佩斯话剧《雷人晚餐》的演出现场,陈佩斯的父亲陈强坐着轮椅前来捧场,同行的还有他在北影厂的老友葛存壮等老艺术家。“还是想演戏啊……哪怕演一个群众我都想上去”,九十多岁的陈强对记者说,接着眼珠子一转,努努嘴,“但是他(陈佩斯)不答应”。这个演了一辈子戏的老人,前天晚上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合上了眼。有网友说,是上帝想看喜剧了。

  表演经验

  陈强十分强调从生活、人物性格和戏的矛盾冲突中找喜剧因素,反对人为地制造噱头和过火地表演。他把自己表演喜剧的经验概括为十六个字:

  逗而不厌、

  闹而不乱、

  笑而不俗、

  趣味由衷。

  ■部分作品年表

  1948 《留下他打老蒋》

  1950 《白毛女》

  1961 《红色娘子军》

  1962 《魔术师的奇遇》

  1965 《路考》

  1975 《海霞》

  1976 《海上明珠》

  1978 《大河奔流》

  1979 《瞧这一家子》

  1983 《夕照街》

  1986 《父与子》

  1987 《二子开店》

  1988 《傻帽经理》

  1990 《父子老爷车》

  1992 《爷儿俩开歌厅》

  1995 《太后吉祥》

  1997 《京都神探》

  1999 《九九艳阳天》

  2001 《鬼子来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