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景观】
今年香港书展本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恰好香港作家小思的《香港文学散步》也在年内出版。在作家的眼里,人们可以读到一个不同的香港。
和小思聊天前,她先放了一段自制的萧红资料短片,短片里详细讲述了萧红生命的最后几个月的颠沛时光。香港沦陷前,萧红病重,为了躲避炮火轰炸,她不得不跟随端木蕻良变换居所数次,最后还是于1942年1月22日在香港病逝。
而在看短片之前,我刚跟随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博士张咏梅进行了一次香港文学散步,是的,和小思的那本书名一样,事实上我们走的路线都是她书中涉及的,也是她多年来努力发掘出来的。
第一站是位于上环必列者士街的基督教青年会,曾经的教会如今已经变成福利工厂,为智障人士提供工作岗位。1927年2月,鲁迅应邀来到香港在这里进行了两场演讲。离青年会不远的中环奥卑利街上有一所监狱,这里则是戴望舒1942年被日军拘禁的地方,在这里他写下了《狱中题壁》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是日最累的行程是去为许地山扫墓。1935年许地山应邀担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在港七年他指出殖民地教育的各种问题,建议对香港教育进行改革,1941年8月4日,他心脏病发在香港逝世。许地山的墓地在薄扶林道中华基督教坟场里,这是一片山地,从山上一排排坟墓拍下去一直通向大海的方向。许地山的墓地在山地腰的位置,据说这里的一块墓地现在的价格是港币300万,可二三十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凉。
在许地山逝世多年后,最早找出许地山墓的人就是小思,她说当时墓地破落极了,也没有人去上坟。小思后来写了一篇文章,说许地山把文化带到香港来,如今墓地却如此破败,结果她的一个学生去重修了许地山墓。
许地山之外,这里还有蔡元培墓。蔡元培1940年在香港养和医院去世,他的墓地建在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比起周边的其他墓地,蔡元培的坟墓算是比较气派的了,这是一批老北大的学生集资重建的结果,但“今天去看还能看到蔡元培的墓碑后面是裂开的。曾经有人建议把蔡元培的墓迁回北大,但是听说北大方面却没有接收的意愿。”小思说。
找一些内地文化人在香港的资料很辛苦,小思之前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小思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图书馆翻报纸,一页一页翻。“大家都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可是这些人都在香港呆过,怎么能这么说呢,我就要把证据找出来。”
还是以萧红的故事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圣史提反女子中学的花园是行程的最后一站,这个花园与普通的小花园没什么两样,但却埋葬了萧红的一半骨灰。当年端木蕻良把萧红的一半骨灰埋在这里的一棵很大的凤凰木下就离开了香港,而在1996年端木蕻良去世后,他的妻子按照其意愿将他一半的骨灰也撒在了这个小花园里。前后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有了一个浪漫的结尾。
新京报特派记者 姜妍(发自香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