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评论周刊·京报调查/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被争论”就是好的开始

2012年06月3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对话当事人

  ●吕频 北京民间妇女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项目负责人,利用“女权之声”的微博,在此次微博争议中扮演了一方组织、动员、联络的角色。

  新京报:6月20日,“上海地铁二运”发布微博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吕频:那条微博的发布时间是6月20日晚上9:00多,21日凌晨,我通过一个朋友的转发看到。第一反应就是愤怒。首先,地铁公司官方微博使用来历不明的照片曝光乘客,本身就有问题;其次,微博措辞直接指向对受害者的谴责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第三,这种说法在个人账号也许是司空见惯,但在地铁公司,却近乎推卸责任,因为地铁公司本来就有义务保障乘客的安全。

  其实,如果@上海地铁二运及时删帖,或许这件事情就过去了。但它不但不删,反而连续转发本系统其他官方账号和员工的支持性意见,而且还关闭了部分评论。所以,这是该账号的第四个问题:一个服务单位的对外窗口,应该这么傲慢地对待批评意见吗?

  新京报:当时打算怎么做,一开始就想到行为艺术的方法?

  吕频:现场行为艺术的建议不是我们提出来的,最早可能是一家媒体的官方微博,在21日晚报道此事时提到了国外的“荡妇”游行。“荡妇”游行的主题也是为了反对对性侵犯受害者的污名和着装限制,妇女穿着夸张性感的服饰公开集结。随后,也有网友在给我们的评论中提出“应该到地铁里走一走”之类。不过,我们并未参与上海行为艺术活动的策划,事先不知情,但我不否认在传播方面是相互配合的。

  新京报:为什么要在现场采取行为艺术的形式进行表达?

  吕频:平时没多少人听我们这些人说话——尽管我们一直在写文章,论述不能将性骚扰归咎于受害者,可我们的声音在很多时候被直接忽略,或者没有一个平台去讲。“女权主义”是个负面标签,贴上了,就表示你是另类、极端、偏激,不值得听。可同时,许多人对妇女权利议题包括性骚扰见解多多,虽然他们根本不了解。

  若想突破这种在边缘的发声困境,行为艺术算是一个办法,它能做出异乎寻常的有力表达。这类艺术其实重在画面设计,一个场景,一两个人,一种姿态,一条标语,拍成图片,传播效果远胜过一篇文章,更别说一条微博了。

  引起争议,从另一方面来说,是打开了新的对话空间。大众媒介纷纷传播,更多人参与讨论,而且有了更深入的讨论焦点。我觉得没必要害怕争议,真正可怕的是,误以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能争取大多数,其实是自说自话,没人理睬。

  我们不是不讲策略、不努力“争取群众”,如果认真观察,会发现以“偏激”的方式挑起争议时,所获得的支持者其实更多,因为,更多人知道了你的存在。而且,要相信公众,如果能获得足够的资讯,很多人是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

  新京报:根据新京报“京报调查”的结果,只有20%的受访者认为地铁公司“不必要提醒”,意外吗?

  吕频:@女权之声已经承受了太多反对甚至辱骂,这个调查结果还算好的,毕竟还有50%持中间立场吧。有的人会很气愤地说性骚扰和穿衣自由有没有关系这种话题现在还需要谈吗?这不是历史倒退吗?可是没办法,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现实,不少妇女权利主张都是在小众、在边缘的。同时,仍然得对人抱有希望,甚至那些叫嚷着“我可以扰”的男人,也不排除最终会改变。

  新京报:此次争论俨然成了一个公共事件,你怎么看?

  吕频:这堪称中国互联网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性别歧视争议,相信是可以载入中国当代妇女史的。妇女权利议题一向是很难在主流公共领域中占一席之地的,凸显,被看见,被争论,这就是良好的开始。希望妇女权利能进一步公共化,迎接更多的公开辩论,只要有开放的言论空间和协商理性的态度,相信“真理”会越辩越明的。

  □新京报时事访谈员 高明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