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美元铺就“飞天”路

2012年07月01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2月1日9时,结束太空任务后返航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人类铭记灾难,缅怀没有回家的宇航员。但,少有人记得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的悼念演讲。

  小布什用他那沙哑的声调倾诉说:“今天,所有美国人都在牵挂着经受了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悲伤的男女宇航员的家人。你们并不孤单,我们全体国民同你们一起哀悼他们。你们所爱的人将永远受到这个国家的尊重和感激。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仍将继续。人类正是在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的引导下,超越我们的世界,进入到黑暗的外层空间。我们的太空之旅仍将继续。”

  肯尼迪“野心论”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首次穿过大气层,完成“飞天”壮举;1969年7月21日,美国人阿姆斯特朗左脚踏上月球的一刻,人类首次踩在了地球以外的土地上。当苏联人和美国人将足迹留在外太空时,不仅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更是拉开了大国之间在太空博弈的大幕。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谁控制了宇宙,谁就控制了地球;谁控制了空间,谁就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

  即便美国“飞天”动机并不单纯,但是尤为可贵的是人类的“飞天”意志。“飞天”伊始,人类就未想过退缩,恰如一支开弓的箭。

  美力保霸主地位

  英国《卫报》报道称,2011年7月,随着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完成最后一次飞行,美国航天飞机退出历史舞台,这意味着美国已不再具备自行发射载人航天器的能力。

  2011年8月,美国知名航空航天咨询公司“富创”发布的第四份年度《航天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国际航天格局进一步多元化,各国竞争差距在缩小:美国仍是领头羊、俄罗斯蓄势待发谋求“复兴”、欧洲各国则分工合作,致力建立独立航天工业。

  2010年6月28日,美国发布的《国家航天政策》指出:“如有必要,美国有权阻止任何敌视美国利益的国家或个人进入太空。”尽管《金融时报》称,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正削减太空项目投入,然而美国国家航天局近些年来每年的预算仍维持在170亿到180亿美元,超过所有其他国家航天投入总和。

  美国航天研究专家布鲁斯·霍华德在《新太空竞赛》一文中写道:“对于40、50岁的人而言,他们的记忆中始终伴随着美国人和俄罗斯人的‘太空竞赛’,但大多数人还未意识到我们已经身处新的太空竞争,一个由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欧洲多国主导的多元格局……但在这条通往外太空的赛道上,美国依然保持着独占鳌头的野心。” 新京报记者 冯中豪

  ■自1972年开始,美国研发航天飞机,历时9年,花费约100亿美元。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正式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发射,飞向太空。

  ■1984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向全世界宣布,美国将在10年内投资80亿美元,建成永久性载人空间站。欧洲宇航局、日本、加拿大等国迅速作出了积极响应,于1988年正式加盟该计划,并把这一空间站命名为“自由”号。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美国宇航局最初计划“自由”号空间站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然而由于目标定得太高,研制经费不断上涨。由此,美国国会没有批准里根和继任总统老布什有关建设空间站的预算。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美方希望将俄罗斯丰富的载人航天飞行和管理经验借为己用,而俄罗斯国内经济急剧衰退,无力单独建造原计划发展的“和平2”号空间站。1993年11月,美国宇航局与俄罗斯宇航局签署了合作建设一座空间站的协议。由此,美俄联合建造“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现称“国际空间站”)。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于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被认为是国家与家庭的双重损失,代价高昂。

  ■2003年7月7日,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2004年1月25日,“机遇”号在火星安全、顺利着陆。“机遇”号是“勇气”号的孪生探测器,两个项目耗资总计超过8.2亿美元。

  ■2004年,时任小布什政府制订“星座计划”,提出2020年前将美国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并建立永久基地,为登陆火星作准备。

  ■经过半年多星际旅行,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04年1月4日12时35分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勇气”号设计寿命为3个月,但超期服役近6年。2010年1月26日,美国宇航局宣布,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之后,该局已决定终止营救已深陷火星沙地9个月的“勇气”号。

  ■2007年8月4日,“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由一枚德尔塔2型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奔向火星。2008年5月25日,“凤凰”号在火星北极圈一处平原的永久冻土地带着陆。2008年11月10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由于“凤凰”号已连续数日与地球失去联系,NASA决定终止其已进行了5个多月的火星探测活动。整个项目耗资4.2亿美元。

  ■2010年4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美国新太空探索计划,表示美国将放弃旨在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奥巴马表示,美国将投资30亿美元研发新型大运载火箭,以便美国宇航员能向近地轨道之外的空间进发。他期待,到2025年,美国能对太阳系进行深入探索;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具有运送宇航员平安往返火星轨道的能力。

  ■美国宇航局(NASA)曾透露,一名宇航员的薪水大概在56247美元至86947美元之间。而据美国政府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宇航员收入已跌出薪酬榜前25名,被财务经理取代。

  ■由于美国经济受挫,2011年,美国军用航天经费仅为184.5亿美元,不足联邦预算经费的0.5%,同10年前的数字差不多。

  ■2011年2月,世界上投入资金最大、参与国家最多、建造周期最长、技术水平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 “国际空间站”基本建成。整个空间站建设投资近1000亿美元,其中,美国与俄罗斯分别分担了840亿美元和70亿美元的投资。其余资金由参与建设的德、法、意等国承担。

  ■2011年4月1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该局与4家美国企业签署了总额超过2.69亿美元的商业合同,用于研发可运送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商业“太空巴士”。波音公司获得合同资金为9230万美元,内华达山脉公司为8000万美元,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7500万美元,蓝色起源公司为2200万美元。

  ■2011年7月8日,“亚特兰蒂斯”号执行最后一次任务后,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

  ■2012年5月31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宣布,造访国际空间站的首艘商业飞船——“龙”飞船已于当天中午坠入太平洋海域,成功完成首次由商业飞船向空间站运送补给的任务。此次任务成功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预计将从航天局获得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将向空间站发射12次货运飞船。

  ■2012年6月11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去年11月发射升空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预计将于8月6日登陆火星地表。耗资25亿美元的“好奇号”堪称美国迄今为止设备最尖端、技术最先进、体积最大的火星探测器。

  ■五架航天飞机在30年里执行了135次太空飞行任务,把355名航天员送入了太空,总飞行里程5.4亿英里。每架航天飞机制造费用20亿美元,每飞行一次费用高达5亿美元,返回后还需要大量检修维修费用。

  ■美国宇航局(NASA)与俄罗斯达成协议,2014年至2016年,美国将花费7.63亿美元搭乘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完成12次太空任务。每个宇航员的“座位费”高达4340万美元。到2016年时,单人“座位费”可能涨至6300万美元。美国航天飞机今年将全部退役。

  ■美国一共研制过六架航天飞机,分别是“企业”号(样机,只用于测试飞行)、“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

  新京报制图/林军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