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大家》:停刊整顿下的文学之殇

2012年07月0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焦点话题】

  《大家》的停刊整顿,反映出的不只是出版行业“有规不依”的原则问题,同时还有纯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问题。

  《大家》停刊整顿,让人不免唏嘘。

  这个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名噪文坛,与《收获》《十月》等“老字号”并称为“名旦”的纯文学期刊,因为一号两刊违规,遭到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的停刊整顿。这虽然是大量文学爱好者与业内同仁不愿意看到的,犯了错误就该承担责任,于理而言天经地义。

  然而于“情”而言,或云从“纯文学”的生存现状考虑,似乎《大家》的违规也有着诸多无奈。首先,那个衍生出了“理论版”的,以刊登小说、散文等题材为主的《大家》在停刊整顿之前,仍然是业内公认“办得相当好”的文学刊物之一。《大家》1994年创刊,1996年创办“大家·红河文学奖”,这是中国文学界第一个高奖金的文学评奖,首届颁给莫言的《丰乳肥臀》。其后刘震云、池莉、于坚等人都曾获得过该奖项。当时对于许多严肃文学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而言,能够在《大家》上发表作品,一直是引以为荣的事情。在文学读者中的口碑也不错。可以说,《大家》的本职工作做得并不差。其次,据《大家》杂志的内部人士坦言,“理论版”卖版面的收入,“完全用于维持纯文学杂志的运转”,并未中饱私囊。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做得不差的本职工作,已经不足以养活自己,必须依靠不正当的“副业”来贴补了吗?悲凉恰在于此。且不说《大家》的发行量已经跌到了几千册,即使是“辉煌时期”的两万册,恐怕也难以维持一本大型杂志的日常运转。文学杂志不是广告的“优质平台”,它的利润只能来自于“卖一本赚一本”的小本经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增办理论版,可以类比于那些同样举步维艰的书店必须兼卖咖啡、玩具、装可爱用的小饰品,可惜又没有相应的执照,于是违规了。

  《大家》的停刊整顿,反映出的不只是出版行业“有规不依”的原则问题,同时还有纯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问题。一边是有些刊物慷慨大方地涨稿费,另一边是有些刊物四面八方地筹款来“搞文学”;一边是某些机构动辄包饭店、办盛会,另一边是出版社迫于市场的压力,“看见纯文学就躲”。

  同时需要反省的,还有文学行业自身:他们是怎样努力地、艰辛地、信心十足地将文学变成了“曲未必高,和一定寡”的自我表演?要想让更多的出版机构免于承受《大家》之“命”,归根结底恐怕只有一个办法,即是如何形成一个健康、合理的文学市场。

  □穆风(北京 文学杂志编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