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3:重点

五年造林14.3万亩 扮靓首都后花园

五年来,延庆县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扩大绿色产业;未来将主动与其他区县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2012年07月03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延庆县委书记李志军。延庆县委宣传部供图

  延庆县地处北京西北部,是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五年来,延庆县立足自身功能定位,扩大绿色产业规模,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延庆县建成妫河生态休闲走廊等四大生态景观走廊,完成野鸭湖湿地保护一期工程,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比重达到22%,成为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延庆已经成为首都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延庆县委书记李志军说,“延庆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未来,延庆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

  【关键词·绿色产业】

  发展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

  新京报:这几年来,延庆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李志军:延庆县是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京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2006年确立了生态文明发展战略,2011年被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确定为绿色北京示范区。近几年来,延庆县立足自身功能定位,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精心建设生态城市,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全面推进绿色北京示范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新京报:延庆过去五年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是怎样的?

  李志军:延庆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过去五年,我们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45.6亿元增长到75.3亿元;县级财政收入由4亿元增长到11.4亿元。

  大力发展以有机循环农业为主导的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22.7亿元,有机农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5%。坚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新能源环保产业成为工业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4.6%,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62.8亿元。大力提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八达岭长城、龙庆峡景区全面升级改造,精心推出了自行车骑游、北京国际马球公开赛等旅游赛事活动,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17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1.9亿元。

  【关键词·生态文明】

  提前实现生态县创建目标

  新京报:延庆一直在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可否介绍一下?

  李志军:过去五年,我们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持续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提前两年实现了国家生态县创建目标。五年来新造林面积14.3万亩,建成妫河生态休闲走廊等四大生态景观走廊,完成野鸭湖湿地保护一期工程,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440平方公里,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并成为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可以说,延庆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

  新京报:能否解释一下“延庆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

  李志军:延庆的优势在生态,体现在林木绿化率高、水体和空气质量好、植物多样性突出。全县森林覆盖率57.76%,林木绿化率73%,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在二类水体,2011年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气达到84.1%,名列全市第一。

  发展的潜力在生态,体现在有机循环农业、新能源环保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的希望在生态,体现在“好理念给延庆以希望、好政策给延庆以希望、好项目给延庆以希望”。生态涵养发展区政策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就业增收紧密结合,以百里画廊、四季花海为代表的沟域经济已成为山区农民致富增收的希望。

  【关键词·县景合一】

  未来让绿色成果惠及全市

  新京报:未来一个时期,延庆将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李志军:未来延庆将进一步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绿色发展。

  要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开展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户和绿色家庭等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积极倡导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使建设生态家园成为30万人民自觉参与的实践行动。要进一步创新绿色发展机制,主动与其他区县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主动吸引市属国企、中央在京企业到延庆谋划发展,主动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探索城区高端资源与延庆青山绿水融合发展的合作模式。要进一步抓住重大机遇,高水平做好“县景合一”规划,全面推动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升级,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百姓话五年

  民俗户一年能挣十几万

  延庆张山营镇玉皇庙村背靠延庆著名的风景区玉渡山,在该村妇女主任谢长春的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时,村民们都知道村子背后的玉渡山景色秀丽,环境清幽,但他们并没想到,这座山也可以是财富。

  变化是从2002年开始的。延庆县政府从政策上扶持生态旅游业,玉皇庙村也开始鼓励村民们发展民俗村,村里投钱修了街道,建了路灯,还邀请民俗户到北京城里进行培训。民俗户则负责自己家的改建。

  要把简朴的农家院改成游客可以下榻休闲的地方,前期投入还是挺大的。一开始,村民更多的是抱有观望态度。不过,有一两户人家迈出了第一步,把农家院翻新,客人慢慢地来了,有的一天能挣几百块钱,这就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

  第一年,有9户人家成为了第一批获得营业执照的农家院。到了今天,全村60户农业户,有30多户已经取得了营业执照,大部分村民都从事了旅游服务业。 

  五年中,村民的收入节节攀升。一开始,一般也就一年赚上几千块钱,后来,慢慢上万了,再后来,能赚上好几万,而特别突出的民俗户有的可以赚上十几万二十万。谢长春说,村里变富了以后,包括她在内的很多村民也都有了私家车。

  谢长春是妇女主任,也特别关心村里妇女的状况。以前村里,男的长期在外,妇女们长期在家,就是做做家务,带带孩子,但今天,民俗户从建房到经营到打扫卫生,80%都是妇女参与,“今天我们营业执照上的名字大多是女人的名字。”她很骄傲地说,“谁有钱就是谁说了算,妇女在家掌握经济大权,就是这个道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金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