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新闻·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新闻·文娱时评
下一篇

《大家》的出路在哪里

2012年07月0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众议院】

  编者按:文学期刊《大家》因其理论版收费问题而被停刊整顿,一时间成文坛的热门话题。昨日新京报刊登对《大家》杂志副主编韩旭的独家采访,讲述《大家》近几年的运营情况。《大家》到底会不会该不该从此永别读者,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走向市场,才能实现价值

  文字期刊《大家》因为一号多刊,滥发论文敛财而被停刊,这事情还引起不大不小的风波。这份当年风头锐劲的先锋文学刊物,已经沦落到异常窘迫的境地,不得已采用了出理论版收版面费的办法来延续生存。

  坦率说,作为曾经的文学爱好者,我对《大家》还是有种特别的感情。上世纪90年代,我经常在大学阅览室里面专门找《大家》来读。那时候的《大家》“一出生便风华正茂”。特别的封面设计,黑白效果的作家大头照,大气,精英而先锋味道十足,而各个栏目的主持,王蒙、汪曾祺、谢冕、苏童、格非等,俱是文坛中心人物,亦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份杂志,与一些老牌文学期刊相比,前卫、新潮,拥有更强烈的生命力。而更吸引人的是,《大家》在探索新的文学杂志乃至文学的存在方式:1995年,与红河卷烟厂联合设立中国文学第一大奖“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额高达10万元。这种引入企业资金的做法,为文学脱离体制,真正实现自由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而就是这样一份曾经那样让青年怦然心动的期刊,十几年过去,却沦落到卖版面为主业的境地。恐怕这才是事件中真正刺痛到人心的部分:一旦记忆还原成现实,往日梦中情人不但老去,而且还变得庸俗不堪。如此今夕何夕,岂不让人格外心疼?

  至于中国学术评价体系怪状,指标之下数量疯狂催生市场,这几乎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经验之一部分。按下不提。我现在倒是担心《大家》的前途,如果这次《大家》能被法外开恩,继续存活,这份将继续亏本的文学刊物,将如何生存?而如果按照韩旭先生的想法,回到政府救济的老路,《大家》未来几乎注定是不死不活的小圈子读物,与文学与社会几无价值。

  实际上,我坚持认为,文学、艺术最好的归宿就是走向市场。自谋生路才是走向自由并实现价值的道路。相比韩旭内心认同的那些纯文学期刊,我更看好坚守民间立场,在市场中存活的《天南》《黑纸白字》等等。在我看来,未来书写这个时代文学史的时候,这些杂志的名字一定会在上面。

  □谢勇(广州 媒体人)

  奢谈理想,不如面对现实

  看了新京报对《大家》杂志副主编的访谈,还是挺伤感的。文学期刊面临窘境,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靠一号多刊赚版面费,别的文学杂志或许没有,但勉强维持,日子越来越过不下去,却是共同的命运。理想是一种奢侈品,对于文学更是如此。这世界上有太多文青,却不意味着需要很多文学刊物。每个人都需要点文学修养,却不一定从文学刊物汲取。遗憾的是,许多搞文学杂志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只不过,《大家》停刊并不全在于宿命,更多还是自己造成的。一本杂志,负责人搞不清楚成本多少,收益多少,也没想过应据现实作出调整,甚至没有多少专门人员负责编辑,原因在哪里?这样的刊物如何在市场生存?谈理想没错,但理想不能自己去坚守的话,就只能靠别人来支撑。“靠山”(政府或社会机构扶持)又没有,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印象中,读《大家》还是在十几年前。这么多年来,在报刊亭就没见过它的影子。听到这本杂志停刊整顿的消息,有些人恐怕不是为此惊讶,而是才发现这本杂志居然还存在。如果是这样,一本杂志的命运如何,又能有多少人关注?问题还在于,坚守不住理想的《大家》,却一头扎进了市侩化的海洋,搞起了版面交易。这样的杂志,谈理想谁信?

  不能谈理想,也犯不着伤自尊。事实上,文学杂志做得好的并非没有。如《收获》,这些年来就搞得有声有色,难道这本杂志就不文学、不理想了吗?还有不少文学期刊,虽然也都是在苦苦支撑,但也不至于沦落到靠出卖灵魂维持生存的地步。一号多刊事涉违规不提,办杂志这么可怜兮兮的,还不如关门大吉。

  《大家》的悲剧性命运,对国内诸多文学类期刊也算是个警示。理想不是靠谈出来的,杂志也不是光靠理想就能办好的。办好文学杂志,既要有一颗“高贵的灵魂”,还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在国内,刊号是一种稀缺资源,但用刊号资源做灰色交易,对理想对文学都是一种耻辱。

  □魏英杰(杭州 时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