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娱乐新闻·对话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娱乐新闻·对话

新晋导演执导《画皮2》票房破5亿,接受本报专访,剖析幕后制作历程

乌尔善 实现电影不在学院,而在影院(1)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人物名片
乌尔善
导演、自由艺术家。1972年生于呼和浩特,曾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及中央美院油画系,后退学,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曾是知名广告导演,其装置、行为表演等作品也曾参加过多个海外艺术展。2009年成为“亚洲星引力电影计划”的首位国内新人导演,执导了其首部商业电影《刀见笑》,并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画皮2》是其执导的第二部商业长片。
新京报记者/郭延冰 摄

  在一夜成为“卖座导演”之前,乌尔善在电影业界其实已颇有名气:由他执导的《刀见笑》虽然票房只有两千多万,但事先就被20世纪福斯公司看中,而且拿到了金马奖最佳新晋导演奖。但他最新执导的《画皮2》上映后,观众却发现,这两部电影之间并不太像。与此同时,这部电影在11天里票房已经冲破5亿大关。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接手《画皮2》 延续成功点,选择女性视角

  新京报:《画皮2》是怎么找到你当导演的?

  乌尔善:因为中国内地导演就这么多吧。我记得是2010年4月,艺术总监杨真鉴跑来找我,当时我觉得不太靠谱,《画皮》毕竟是大成本主流电影,我没做过类似的,《刀见笑》都没剪辑完。我还劝他们别太冒失,要不要等《刀见笑》上映后再说。非要我找个原因,可能就是面相,比较随缘吧。

  新京报:这个故事是你的主意吗?

  乌尔善:之前一组编剧写好了分场大纲,我和陈国富见面后,认为方向不对。我写了5页纸的分析,后来大家就认同了我的方向。我恰好刚认识编剧冉平,一起做新的剧本梗概,明确了主体:用皮相和真心的悖论做爱情故事。编剧写了八个月,根据预算又调整了两个月。

  新京报:记得剧本立项时是讲王生夫妇之子的故事?

  乌尔善:立项时是,但如果那样就变成了青年成长故事。这应该是女性爱情故事,从女性视角设立核心戏剧冲突。开机发布会时我就说希望成为女导演,女人爱看,爱女人的人也爱看。

  准确地讲,是“献给女性的一封情书”作为续集电影。要明白前一集成功的点,不能随便讲个故事然后加个“2”字。

  从油画到电影 不是证明优越性,是想改变现实

  新京报:你之前是学油画的,你觉得这和《画皮2》的票房成功有关联吗?

  乌尔善:《画皮2》跟我学的所有东西都有关系。学美术打开了自己对艺术的视野,美术界也是吸收文化资讯最快、最尖端的领域。我算是学过美术的导演里学的层次最高的吧,考上油画系,还退学了,因为老师和我互相看不惯,我不愿按照他们的想法画画。

  新京报:后来怎么改学电影了?

  乌尔善:退学后最开始是做画框卖给同学,后来觉得无聊,去图书馆看书,看了好几个月就准备再参加高考——我一直在学校,离开学校后发现没有谈论艺术的环境,我又不愿意去台球厅、卡拉OK,觉得还是应该上学。

  (下转C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