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京报专栏
上一篇

一年后才可以转专业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我的大学

  有时候我会怀疑,大二的学生和大一的学生不是同一个物种。青椒到了学校,需要做新生的班主任。老师是新的,学生也是新的,对大学都有很多幻想,对上眼了,于是“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黄晓丹(大学教师)

  我非常喜欢这些学生,原因是读研的时候,我曾在一个大专代课挣零花钱。在那里,不管讲什么学生都没有反应。不但没有反应,而且一个逃课的都没有。不管我怎么赌咒发誓不点名,他们还是坚持要到课上来睡觉。与那些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是多么可爱。

  开学的第一周内,就不断有学生问我,如何转专业、如何读第二学位、如何考研。我花了一堂课回答这些问题,并顺便做了个小小的调查。有一半学生要转专业、90%的学生说要考研、还有很多想要出国。考研和出国比较遥远,但转专业很近,只要在大一结束后,成绩在全年级排到前10%就可以。学生们唏嘘不已,觉得竞争一定很激烈。

  一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直到法学院一个老师在QQ群里抱怨中文系有个绩点只有3.2的学生转到法学院去了,我才想起这件事。我打电话给班长,班长说:“老师这事半个月前就通知了,我们班没有一个同学要转”。我又问了其他几个班的班主任,也都没有听说有学生要转专业的。问来问去,原来那个3.2的是唯一报名要转的,所以他也就转成了。

  是什么原因呢?真的爱上了中文?害怕排不上10%?还是听说其他专业也不好玩?

  要说真的爱上了中文,估计也是极少数。更多的学生渐渐发现,避免去想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反正大学课程不难应付,读一个不太喜欢的专业,逃逃课、打打马虎眼、随便考一个中不溜的分数也就不觉得愧疚。

  有时候我很难决定,对这些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接受现实还是寻求理想。他们在微博上、在闲谈中,常常会以非常老气横秋的口气说:“这是中国教育的问题”,或者写出“以前的社会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力,现在的社会只有接受一种教育的权力”这样格言式的句子。

  在朋友或亲戚面前,他们会说:“我们的老师可水了”。但如果你说:“你转专业吧”。他就会说:“只有10%”。如果你说:“你考研吧”。他就会说:“考研可黑了”。

  如果你说:“你出国吧”。他就会说:“现在回国了也都是海带”。

  在我们学院2011年入学的几百名新生中,一年之后,只有一名学生退学申请去美国读书,一名申请转入其他专业。虽然他的绩点只有3.2,但作出了几百分之一的独特选择,你能说他不值得尊重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