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抄袭”争议下,应引入专家评定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焦点话题】

  如何评价这样一部作品的学术价值,可能需要专家的介入,可能需要中国作协回顾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过程并重新进行评估。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儿童文学博士谭旭东的理论专著《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最近爆出被指抄袭的风波,作者本人则辩称并无抄袭,而且书中虽然有大量引文,但已经按照学术规范进行了标注。而在是否抄袭的争议之外,一部包含大量引文(引文数量甚至有可能达到70%)的论著,是否有资格获得鲁迅文学奖,则成为人们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争议的基础,当然应该是作品本身。争议爆发之后,谭旭东呼吁读者仔细阅读原书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作为一部理论作品,普通读者即便真的把谭旭东这本书从头到尾读完,也未必有能力就此判断它是否有抄袭的嫌疑,是不是有资格成为获奖作品,甚至是不是足以通过博士答辩。

  稍稍翻阅一下谭旭东的作品,“媒介又称媒体,在英语里为‘medium’(复数media),其含义是使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中介体、手段和工具等”,类似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这自然谈不上什么创见;而书中“第二媒介时代”、“难度写作”,包括书名中“儿童文学重构”这样的术语,又与大部分读者的日常阅读经验相去甚远。可以说,这是一部混杂了学院语言和日常叙事的“综合作品”。如何评价这样一部作品的学术价值,可能需要专家的介入,可能需要中国作协回顾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过程并成立相关的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对此重新进行评估。但有些令人遗憾的是,最近几年非常活跃的儿童阅读推广群体,高校的儿童文学研究者,包括中国作协,那些最有发言权也最应该发言的人士,到目前为止,基本都选择了沉默。

  是因为大家都没有读过谭旭东的书吗?从目前的新闻报道来看,有可能是这样。但事实上谭旭东的书在网络上已经可以读到全文,相关领域专家们的沉默,除了对作品的陌生,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对作者的熟悉。

  对大部分读者来说,谭旭东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对主流的文学界包括文学批评界,可能同样如此。但在儿童文学研究与推广的圈子里,除了方卫平、朱自强、梅子涵、王泉根等一批前辈,谭旭东早已是年轻一辈中大名鼎鼎的佼佼者。看看他的履历,截至2010年的不完全统计,他有理论作品12种,文学作品7种,编著图书30种;他不仅仅得到鲁迅文学奖,之前还获得过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以上资料据百度百科“谭旭东”条目)。

  这当然是一张光鲜的成绩单,而在这样一张成绩单后面,作为专业儿童文学圈子中的一分子,谭旭东与圈子之间的密切关系,当然也不难想象。然而这样一个主流认知之外的,不为人熟知的群体对我们的下一代却产生着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

  在主流的文学评价和评奖体系当中,儿童文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由此造就了这个领域的巨大资源;而因为还不具备足够强大的主流影响力,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得到的关注度又相对较少,甚至参与到这一领域的学者也屈指可数。两相结合,圈子化几乎不可避免。这可能是专业界对谭旭东这场风波暂时失语的重要原因。而另一方面,谭旭东的作品可能真的离鲁迅文学奖的标准有距离,但我们的儿童文学研究界,能不能拿出一部真正有分量的同类理论作品呢?就像谭旭东大量引用的那本《童年的消逝》一样。

  消逝的,或许不仅仅是童年吧。

  □涂涂(新京报评论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