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农展馆
城市中心的“村庄”
“我的毕业分配书上写的工作单位地址是:北京东郊农业展览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刘军看到分配书的时候,心里头“感觉有点荒凉”。那时,现代意义上的三环路还没有完全形成,东北三环还是窄窄的一条路,虽然东三环以西的三里屯使馆区早已形成,掩映于林荫的深处。农业展览馆隔壁就是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宾馆长城饭店,它也是中外合资企业,于1983年开始营业。人们听说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的时候,曾在这里下榻,顶楼有旋转餐厅。对于普通人来说,长城饭店和三里屯使馆区一样,颇为神秘,间隔于普通生活之外。
20多年前,东三环北路一带给普通人的直观感觉是:“三环外就是一片农田荒野,庄稼地里也不知道是什么作物,模糊不清,处于首都的外围。”作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宏伟的农业展览馆庄严肃穆,在东三环北路一带是一处特立独行的存在。它碧瓦黄檐的屋顶标记着这一带的天际线,两侧是两座巨型雕塑,两匹骏马之上,工农兵学商群像的上层是举臂擂大鼓的鼓手,农林牧副渔群像的上层是聚宝盆和扬臂打大钹的姑娘,气势宏大,总能吸引来往的目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展示的窗口,在东三环一带还很空旷冷清的时候,农展馆里就接待了不少亚非拉国家元首和老一辈革命家们。
农展馆也和北京普通市民的距离最近。在刘军印象中,“80年代,每年十月举办农副商品展销会,北京市民要挤破脑袋才能买到票,两毛钱一张”,那几乎就是北京市民的一次集体大聚会,“人山人海,大部分都是骑着自行车来的,公交302总站也是在农展馆”。大部分的居民就是来赶赴一场东郊的聚会,采购完后再回到北京城里。
“东三环北路一带,我觉得是近30年北京变化最大的区域之一。因为交通便利,是首都机场进入北京腹地的门户,说得正式一点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脉搏而变化。”刘军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昆仑饭店开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竣工等,现代意义上的一批重要地标性建筑群开始在这一带出现。农展馆本身保持了一种内部的宁静。刘军说:“农展馆一直是城市中心的村庄,鸟语花香,我在这里可以思考大城市出现的一些问题。”
燕莎商城
把世界级高端引入中国
总体来说,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时间,东三环北路一带还很冷清。进入90年代,燕莎友谊商城出现,它全面输入了一种新的高端生活方式。“1992年,燕莎友谊商城开业。这也是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应运而生的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商城。”燕莎友谊商城有限公司总经济师和阳介绍。燕莎的诞生颇有传奇色彩,据说当时中德两国首脑决定在北京建立一个合作项目的时候,取燕京的“燕”和汉莎的“莎”,组成了“燕莎”这个名字。
1994年,三环路贯通,燕莎商城出资80万元买下了门前三环路上立交桥的署名权,取名“燕莎桥”。和阳觉得,这是一个“颇有远见的决定”,作为一个地标,可以被人们无数次讲述和经过。
作为北京90年代最具代表意义的商场,许多人对国际品牌的启蒙教育都是在这里完成。燕莎开始把世界引进中国,售卖世界级的高端。这里有当时世界上只生产出两台的53寸大屏幕索尼彩色电视投影机,中国市场仅此一台的日产透明玻璃三角钢琴,以及标价22万元一套的意大利皇室牛皮沙发,标价24万元一只的18k金满天星钻劳力士天文机械坤表,标价80万元一对的缅甸翡翠手镯……
“买车选宝马,购物去燕莎,吃饭点龙虾,小秘带回家。”这是一句流行一时的“京城四大傻”。和阳说,“我听到这句话估计有16年的历史了,说这句话的人,肯定不是燕莎的顾客。”这句话也丝毫不影响一种高端生活方式在中国的售卖。“虽然燕莎从来没有折扣,但是顾客很放心,因为燕莎没有假货,从来没听说过燕莎坑人的。”还有一点是,“千万不要以貌取人。看着很普通的人,经常一下子买上百万的东西。”
除了出售实物,燕莎同时还出售服务以及生活方式,这也是现代商业的特点。和别的高端消费商场的私密性不同,燕莎的空间较为开放,和阳觉得这就是燕莎特色,也是中国特色。“有些来燕莎买东西的人,嗓门特别大,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买了一个巨贵的东西。他们对燕莎有忠诚度,感觉在这里很自在。”东三环一带使馆多、国际化企业多、外国居民多,“外国人一般都是来燕莎购买一些本国产的生活日用品等,或者来燕莎吃饭,一般很少买奢侈品。”
枣营北里社区
从“后面”走到国际化前台
1994年搬到燕莎桥东枣营北里社区的蒋捷卿,觉得自己生活在很多个“特立独行”的庞然大物后面:“90年代初,这一带也不是很热闹。这些饭店、商城没进去过,但是刮沙尘暴的时候,我远远就看见昆仑饭店、燕莎商城都笼罩在层层朦胧的黑幕中,那种景象很奇特。”
“那个时候,前面的人是不会走到我们这后边来的。”蒋捷卿所说的“前面”和“后面”的分界线是亮马河以东切割出来的两个空间。“前面”东三环北路沿线一带,是属于世界的、商务的、明亮的、繁华的;“后面”的枣营北里社区一带在90年代还是脏乱差的生活区。“亮马河虽然是活水,但是因为周边生活生产废水都是直排,臭气熏天。麦子店街道一带,路两边有早市,一下雨都是臭鱼烂虾的味道。亮马河东一带还有很多小店,不少洗头房……”
环境的彻底改观,蒋捷卿觉得得益于奥运会。
“亮马河现在就是一摊死水了,两头堵死,就是维持一种景观效果。”蒋捷卿说。经过奥运会前后的改造,现在的亮马河看上去芦苇荡荡,一派湿地风光,也总有人垂钓,但“在这里面钓的鱼,绝对不能吃的”。
还有一种改变是这些年悄悄发生的,涉及气质性的转换,用蒋捷卿的话说,“现在这一带很国际化”。
这几年,那些东三环北路沿线一带“特立独行”的建筑里的人,开始走向东三环北路“后面”的腹地,带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渐渐融入其中。如果放大到东三环北路一带较大的社区麦子店社区,燕莎商城一带,朝阳公园、三里屯一带,“外国人和中国人都打成一片了。麦子店社区这几年一直提出要建设国际化社区,北京不是要建设世界城市嘛”。
蒋捷卿感受最深的是,“现在我们枣营北里小区,是一个国际化的小区了,我住的楼就是一个小联合国”。居委会的门脸上写着Community,小区里还有外文图书馆,“借书的大都是中国人,中国人要学习外语嘛,外国人都学习中文了”。
蒋捷卿每天进出楼道:“那个来自哥斯达黎加或者苏丹的Peter,人很友好,每次开车经过我跟前,都会摇下车窗,跟我说:hello!”
■ 北京客言
在这里不觉得自己是外人
●Oliver Sedlinger,德国国家旅游局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
我来北京十二年,感觉东三环北路一带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还记得凯宾斯基饭店和普拉那餐厅开业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选址是不是太远了,但是现在看,这里已经变成了城市的中心区域。附近有很多重要的休闲购物区,例如蓝色港湾、霄云路,也包括三里屯。使馆区很近,附近还有很多国际性酒店、许多国际化公司都落户于此。在我看来,东三环北路一带是北京最重要又最时髦的区域,交通方便,有许多国际化的事物。现在我对北京、对东三环北路一带很有亲切感,我不觉得我是外人,每次我降落在首都机场,和出租车司机聊天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回来了”。
东三环一带的交通问题,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这在其他国际化的城市也存在。因为有地铁和机场高速,我觉得这一带交通连接还是很方便的,但没有那么容易打到出租车,出租车比较少。我觉得出租车是公共交通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有足够多的出租车,没有必要人人都要有私家车。我发现这一带也有不少公共自行车出租,晴天还不错,下雨就不太好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多走路。
在亮马河一带,总能看到有人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等,不仅外国人去那里,也有很多当地的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喜欢在这里玩。每次看到亮马河的时候,我都想着如果河水干净,就可以来这里游泳了。这会提升这一区域的价值,变成人们放松的好地方。在德国也有大城市里有像东三环北路一样的区域,在柏林、汉堡、慕尼黑都有这样的区域,只是因为北京很大,所以东三环北路一带也很大,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城市,这样的区域相对小些。
■ 记者手记
表情丰富的商业生态圈
东三环一带,地标性建筑云集,从硬件上看很直观。和阳说:“那些国际一线品牌要进驻北京,一般都会首先入驻东三环一带。”这既包括CBD这样的以国贸为核心的商圈,也包括了东三环北路以燕莎商城为核心形成的商圈。东三环一带是北京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如果你去看这一带的餐馆,很少有二十多年屹立不倒的,这一带自身的新陈代谢功能好。这一带因为进入成本高,风险大,它甚至已经不允许你失败了。”因为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残酷,所以,“这一带的商家会去共同维护这个品牌,也更加洁身自好”。
东三环的两段,如果说国贸商圈的商务气氛浓厚,那么燕莎商圈在商务和生活之间,有一种平衡。东三环北路一带,是包括蓝色港湾、朝阳公园、三里屯一带的广大区域。这里有数量众多的餐厅,但是整体客户群消费理性,对品位与格调要求更高,北京最好的日本料理、德国啤酒坊都集中在这个区域:这里不仅有让人很受刺激的燕莎商城,也有像昆仑饭店对面的佳亿时尚广场,由一家家小店组成,可以淘货,可以砍价,服装时尚新颖,却也不是找便宜的地方。消费理性是市场成熟的表现,各种层次不同的供需选择,才是构成一个良好的商业生态圈的基础。“生态”,在商圈中也注定是个表情丰富的词汇。
沿着东三环北路这条动脉出发,一路总是有不少惊喜,总能在两边找到各种异域风格的饭馆餐厅、个性十足的店铺等等,还有农展馆这样的隐藏在三环边的“城市村庄”;在亮马河边、在三里屯东街,偶尔有一种错觉,好像置身于欧洲某个城市的街区;还能见到各种不同的路人,国籍不同、肤色不同的人在这里交错着赶往各自的目的地。东三环北路一带,见证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到北京,从概念到落地,走过的道路。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秦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