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上周五首播,选手表现抢眼成热门话题;节目组回应参赛者身份、打苦情牌等质疑
| ||
| ||
|
风靡全球的《The Voice》有了中国版《中国好声音》,这档新的节目上周五在浙江卫视首播,该节目的评选方式采取只听声音不看人的“盲听盲选”模式,学员不仅会被导师选择,他们也有“导师选择权”。这使得整个节目就像一场导师和学员“组战队”的竞技赛。
新的节目形式让《中国好声音》在上周五首播后,收获了不少“好声音”:音效、乐队等硬件、学员的唱功都得到了好评,四大导师之间的调侃更成为绝对亮点,冯小刚、姚晨、李玟、张靓颖等明星也都表达了对节目的欣赏。不过,随着该节目在网络的传播,选手身份的真实性、节目打苦情牌等也遭到了网友质疑。对此,该节目宣传总监陆伟对此也进行了一一回应。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勾伊娜
■ “战队”幕后
盲听拷贝自原版:《中国好声音》的版权模式来自荷兰的《The Voice》。从盲听盲选的节目创意到“I want you”的舞美设计,均拷贝原版,而该节目的制作团队则是原东方卫视《达人秀》节目的团队。
转椅从英国运来:据节目组介绍,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四位导师专用的旋转坐椅必须要确保导师坐在椅子上不戴耳机、背对学员,却能有最好的收听效果。节目中四把明星导师的坐椅,均是原版节目组为《中国好声音》特制——内镶智能芯片,每把造价80万,所有设备都是从英国拆了空运而来。
音响乐队有高人:此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响总监金少刚领衔节目的音响团队,而现场乐队则由贝司手王笑冬(零点乐队贝司)带领。
(据悉,“导师分班”将持续到8月中旬,此阶段每名导师将收取12名学员。经过培训后,学员将于8月底进入“导师考核”阶段。最终每位导师都会确定一位最得意的门生,并共同参加《中国好声音》为他们打造的演唱会。)
■ “战队”导师
抢学员互“拆台”
在这个舞台上,学员拥有了“导师选择权”。四位导师之间为争抢学员,除了要不时“自我叫卖”,还要相互“打压”、拌嘴拆台,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看到了四位歌手不一样的一面。有观众评说,四位导师才是整个节目最大的看点。
刘欢:导师团要参与进来,和选手一起排练,大家一起玩音乐,摸爬一段时间,是相互提高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唯一宗旨是选出好声音,所谓的好声音应该具有感染力、说服性,我不希望坐在这儿看的是一场模仿秀。主办方承诺给予我们导师充分的信任,杜绝一切形式的暗箱操作,并把这一条写进了合同,这是最终促使我加盟的重要原因。
那英:背对着(学员),相对公平,但其实也有点冒险。我认为外形也很重要,我理想中的学员是背对着听声音是我想要的,转过身来外形也要有一定个性。同样,我也不希望学员在这个舞台上痛说革命家史。在节目中就应该拿音乐说话,做音乐应该是快乐的,不要跟我说家里有多苦、吃不上饭,跟这都没关系……
杨坤:有些音乐节目称自己“零门槛”,这带来的问题就是选拔标准特别低,而《中国好声音》要求特别高。首先一定要有好声音,其次要有自己的特点。之前我碰到有人模仿我,希望能借此打动我,这点我很不喜欢。只要你有好声音,并且有自己的特点,那才一定能够打动我。
庾澄庆:在节目现场,我们四位导师经常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彼此之间也有很多交流。比如有一些学员演唱技巧很多,什么转音、滑音、哭腔都能在一首歌里面很好地展现。有时遇到这样的学员那英就会比较激动,但我会觉得他是在炫技。我希望通过这档节目,不单单指导到参与节目录制的学员,更重要的是和电视机前所有喜欢音乐的朋友交流。
■ “战队”成员怎么找学员?
质疑:有不少观众表示,参赛的选手看起来大多不像纯草根,很多都像是节目组为了观众喜好、收视率等找来参加节目的。比如其中就有早就走红网络的“盲人邓丽君”张玉霞。
节目组自己寻找筛选
目前为止,节目中的所有学员都是我们自己找来的,节目并没有采取报名方式。这是对“好声音”的尊重,对于有实力的人,我们邀请他来上节目。从今年初,节目组就开始在全国搜索,我们带上专业的录音设备到全国的高校、酒吧等各个角落去寻找有潜力的人,把他们的声音采集下来,然后带回上海来,找到专业的人士倾听、判断,最终再选择。
但寻找好声音并非那么简单,首期节目最后压轴登场的“台北盲人邓丽君”张玉霞,就花了节目组很大的心血。我们在一年前就注意到她,她的视频早已在网上疯传。做节目的时候,我们就突然想到她,她一开始是拒绝的。张玉霞不参加比赛性质的节目,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盲人身份赢得同情分,而我们最终说服她来参赛,是因为节目的模式:四个导师是背对她的,没人知道她是盲人,只听她的声音。
有专业歌手?
质疑:昨日,有网友爆料,在首期节目中唱《春天里》的黄勇,是个出道很久而不红的专业歌手,并不是美甲店老板。而另一学员徐海星也参加过许多比赛,以前她走成熟路线,但被重新包装成可爱小女生。
不介意专业歌手参赛
我们选择学员的核心标准就是好声音,至于他是不是专业歌手、是否参加过别的节目,这并不重要。徐海星参加过“快女”和《花儿朵朵》,节目组都知道,但并不影响我们邀请她上节目。
在国外的《The Voice》中,有很多学员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歌手、或者是组合乐队中的单飞者。这些歌手小有名气,也红过一阵子,拥有一定的粉丝,他们是否受邀和他们的身份没有必然联系。
至于学员们的服饰,这和节目形态有关。导师选择你是因为声音选你,而不是因为你的外表和造型。学员都是自主选择他认为最能体现自己性格的服饰,我们只是有时结合灯光等技术条件给点建议而已。
也打苦情牌?
质疑:徐海星现场透露父亲三个月前去世,引发刘欢和那英当场落泪。实际上她今年6月参加《花儿朵朵》的时候,就透露其“爷爷病危,奶奶入院”。而一位自称是农民的参赛者,更是引起了大家对节目组故意强调选手“故事性”背景的质疑。
讲故事突出选手特色
故事性不是《中国好声音》独创,但它是节目不可分割的环节。学员不是唱歌机器,节目要从各个层面来将他展现得更加立体、富有情感。如果就是单一的学员唱歌、导师点评抢人,节目很容易陷入模式化,引发观众审美疲劳。学员和导师互动,突出了故事性,增强了节目的期待感。
徐海星是在三位导师都已转身后,才讲述家里的事情,并非是为了博取导师同情。这种互动很即兴,并非事先精心策划,因此失败率很高。之前也有四五个学员讲故事,但大多因为导师忘记问问题或者学员不知道怎么回答而失败,节目就没有予以展现。美国的《The Voice》第二季收视翻倍的主要原因,就是融入了讲述学员身份故事的VCR。
口述/陆伟(《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