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展的“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政策发展研究”调查显示,我国未婚青少年中,约有60%的青年对婚前性行为持较宽容的态度,22.4%的青少年曾有过性行为,超半数的青少年在首次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在有过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21.3%经历了意外妊娠,高达86%的意外妊娠最终以人工流产结束,其中19%经历多次流产。仅有4.4%的青少年具有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14.4%具有正确的艾滋病预防知识。而这些数据在业内被认为是非常保守的。
本月中旬,在深圳市郊沙滩边的一个酒店里,60位青年男女正在做游戏。大家被分成6个小组,每组一名队员坐在队伍最前方,手握一根短木棍。主持人一声令下,各组其他成员冲上前,按照培训过的规范程序,给木棍套上安全套又退下来。最先完成动作的小组获得胜利。
这“出格”的游戏是为期一周的“第一届青春健康青年培训营”当中的环节,培训主题是普通人难以启齿甚至禁忌的话题——性。
而参加培训营的青年男女们,来自全国30个省市,年龄在18岁到24岁之间,多数是在校的大学生。
为期一周的培训中,每组同学都要按照自己所知,画出男、女生殖器官的外形和内部构造,并当众给大家讲解不同避孕方法的工作原理。
“破冰”的过程
此次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性与生殖健康,以及主持活动、沟通能力等方面。主办方通过一系列自主设计的游戏和互动,使大家对性的态度逐步“破冰”、“脱敏”,从而使学员回到其所在地后,帮助其他同伴解除心理上的屏障,成为能够独立设计、开发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项目的引领者。
参加培训的60位学员都是通过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青年网络在全国公开招募而来。他们中有不少人之前就参与过性知识与生殖健康的同伴教育活动。此次培训从老师到学生都是青年人,按主办方的说法,是由青年人完全主导的。
来自外交学院的男生小徐到年底才满20岁,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同伴教育的活动。他说,现在这方面知识并不难获得,但其中的真伪,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好甄别。参加这次培训改变了自己以往对于“性”的态度。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女生小张,是学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今年18岁,读大一。在活动中,主持人强调,如果活动内容本人可能感到尴尬,不愿参加,可申请在一旁观看,小张参与了所有环节并未躲闪。
失衡的窘境
夏天是来自武汉铁路技术学院的一位男生,有着三年同伴教育的经验,在这次培训中被推举为小组负责人。夏天认为,在国内高校中,性健康教育有着严重的失衡,同样的活动在不同学校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拿发放安全套来说,在有的学校,安全套会很快被学生领光,而在另一些学校则无人问津。甚至还有一些校方认为,到其学校来开展此类活动,就是等于在说他们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性生活,所以采取不合作的鸵鸟态度。
作为这次培训的主要支持方,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驻华代表何安瑞先生告诉记者,今年联合国将世界人口日(7月11日)的主题定为“普及生殖健康服务”,旨在重申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关于到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愿景。“每个青年人都有权获得性教育和优质的生殖健康信息和保健服务。”他认为,目前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出生性别比例失衡,这对他们的服务来说是新的挑战。
■ 释疑
对青少年讲性有负面影响吗?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项目官员称,大多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性生殖健康教育干预活动能够在以下五方面产生正面作用:
1.青少年推迟初次性行为;
2.性行为的频率减少;
3.性伙伴的数量减少;
4.安全套或其他避孕措施的使用增加;
5.性传播疾病和意外怀孕的比例减少。
新京报记者 郭铁流 摄影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