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0:旅游周刊·行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20:旅游周刊·行者

先看到然后才有距离可言(1)

2012年07月1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郭亮和他的团队拍摄的部分作品。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 行者档案

  郭亮 野生动物摄影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中国有1400多种鸟类,我大概拍了一半左右”。作品曾获《中国国家地理》“荒野传奇”自然摄影大赛金奖。现工作于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这是用影像方式记录、展示和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专业机构,通过影像的力量,让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知道我们所处环境面临的危机,激发人类对大自然的爱与责任,并推动对它们的保护。

  生物影像记录背后的深意

  大旱。作为喀斯特的精灵,在雨量充沛的年景,白头叶猴完全可以依靠石山上石窝里的存水解决饮水问题;否则,只有到山下的水塘里饮水。一座座喀斯特石山已被甘蔗林包围,成为孤岛,水塘屈指可数。清晨,郭亮潜伏在山下行将干涸的一块水塘边,终于等到了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上将之划定为极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在野外拍摄到白头叶猴很不容易。这些年西南地区旱情严重,在树梢栖息的白头叶猴为了生存,打破原有的生活习惯,来到地面寻找水洼饮水。郭亮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拍摄到了白头叶猴极其特殊的行为。而如果你知道了这些背景,就可以理解郭亮此番影像记录背后的深意。

  郭亮拍摄的照片里,白头叶猴簇拥在一起吮吸干涸的池塘,那模样让人心生悸痛。专业人士看了这些照片说:影像里面有对生物和自然的爱,有种敬畏生命的感情。有时候,郭亮觉得自己的工作中蕴含着“科学美学与哲学”,他也很难说清楚这融合体中的两部分到底有什么区别:“科学本身里面就有哲学的意味,我们记录的内容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拥有的和很可能马上要失去的。”

  生命有灵:科学的美学价值

  不仅仅是记录在册,每一次野生动物影像记录的时间、角度都不同,经常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才会有奇特的效果出来。

  白腹锦鸡雄鸟,郭亮在别的地方也拍过。在梅里雪山附近拍的时候,正是杜鹃花盛开的季节,成年的白腹锦鸡雄鸟很漂亮,长长闪亮的尾羽显示出它的与众不同,在一定光线与角度时,身上的羽毛会呈现出金属的光泽,可是白腹锦鸡的属地意识很强,总是稍纵即逝。

  夜雨之后的某个清晨,天蒙蒙亮,篝火快熄灭了,郭亮终于捕捉到白腹锦鸡雄鸟从雾霭晨曦的林荫中闪过的身影。“光线不是很好,但这是等待了80天之后的结果。”那一刻,郭亮感觉生命很灵动,万物有灵。

  “我国的生态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很多物种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而现在,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处于一个非常危急的状态。有很多物种在我们还不了解、还没有基本研究的情况下,就已经逐渐地消失了。”

  谈生态保护不能是封闭的

  郭亮有时候又很疑惑:“到底我的工作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当地人看到一群扛着长枪大炮的人来到村里,一些人知道了自己家乡的美,这是可以旅游赚钱的资源。“这个时代谈生态保护是不能封闭的,我觉得,把它们的影像留下来,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工作。而且,通过野外实地拍摄,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本底资料,把这种信息带回来可以告诉科学家、媒体、旅游开发者等,从而促进对它们的保护。例如说,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哪些区域应该避开。”IBE还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让当地人去记录,目前这项工作正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展开。

  梅里雪山一带郭亮去的比较多。“雨崩村附近有一片小树林,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拍了很多鸟,半年之后我又去了,发现树林被砍了,鸟都不见了。不到一年时间,去过的村庄变化很大,特别是旅游开发渐渐逼近的村庄,村民都开始翻盖自己的房子,就近砍柴的生活需要,也会越走越远。”郭亮觉得,“资源问题对偏远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当然,郭亮也认为:“说‘消失’有时候并不准确,那些鸟可能只是去了离人更远的地方,一旦生态环境改善恢复,它们可能又会在老地方出现。”

  D20-2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D20-21版供图(除署名外)/郭亮

  (下转D2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