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接D20版)
■ 行者对话
只有重复进行才有资料意义
记者:现在在国内,什么样的机构会为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买单?
郭亮:主要是基金会。但情况也在变化,一些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公司也慢慢注意到摸清家底的重要性,他们在旅游规划开发建设中回避不了这些问题,因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旅游资源也丰富,应该是生态旅游,而不是那种参团到此一游。
记者: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费用,是不是和记录结果的深度广度成正比?
郭亮:几年,我们多次到梅里雪山、雅鲁藏布大峡谷、丽江老君山、西双版纳等区域,记录生态多样性,通常是6-8人组成的调查队分头行动,有人负责植物,有人负责鸟类,有人负责昆虫,有人负责两栖爬行类,有时还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调查。有时候等待的时间很久,器材损耗也大。所以根据不同情况,我们的影像记录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肯定是不同的。而且,生物多样性记录,只有在一个地方重复进行,才有资料的意义,但目前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我们也只是对梅里雪山进行了四季的记录。
生物与生境:照片背后的爱与责任
记者:和国外的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比起来,国内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郭亮:刚刚起步。在国外,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一种职业,很多热爱自然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投身其中;可是在中国,大家的认识和市场需求都还远远不够。国外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来到中国,经常说,中国的野生动物很难接近。我的理解是,中国的野生动物很难看到,只有先看到然后才有距离可言。
记者: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为什么?
郭亮:其实不光是西部地区,中国广大地区都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消失的速度更快;西部地区,相对来说是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也更脆弱的地区,市场化的影响、旅游开发等都在冲击这里,因此也是影像调查比较热门的地区。
记者:公众对生物多样性影像记录的反馈是什么?
郭亮:很多记录无论是从艺术还是从生态学角度上都有价值。看着照片里一株植物没什么稀奇,但它可能长在海拔四千多米的永久性雪地上,它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生存下来。如果知道这些,你可能会对大自然产生一种爱与责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