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3:文化新闻·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3:文化新闻·艺术
下一篇

摄影艺术家携新作《盲人》系列及代表作“摄影日记”亮相佩斯北京

海波 古人用诗,我用照片感慨人生

2012年07月1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海波新作《盲人》系列创作灵感来自今年年初在长江边上看到的场景:古老城墙下,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在向视觉残障人士算命,从而展示了人们对掌控命运的期待和面对真实的无助。

  新京报讯 (记者李健亚)艺术家海波凭借其独特风格的摄影作品为国际艺坛所知,7月26日,他将携最新作品《盲人》系列及代表作亮相798佩斯北京。在这个以海波名字命名的个展上,海波将再度展示其对摄影的迷恋,30余幅作品中依然弥漫着其对逝去事物的感伤与留恋。

  “摄影日记”捕捉记忆

  上世纪90年代,摄影成为中国观念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海波是观念摄影的较早参与者,并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观念摄影艺术家。在他的创作中,他在不同的时间去拍摄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场景,通过引入漫长的时间跨度,以呈现一种时代、历史乃至个人内心的不可回避的变化。其中,《桥》、《她们》都是代表作。类似在《她们》中,他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白照片中合影的人重新召集起来,让她们站在与数十年前拍照时相同的位置上,进而将新旧照片并置。

  而此次个展上观众将可看到,海波从大学时代就开始着手对记忆的捕捉。展出的这组代表系列作品《摄影日记》是此次展览的主角,将共有20余幅。

  海波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场景,桌上再普通不过的台历、杯子,窗外的高楼,这些看似零落的黑白片段却记录下人们似乎正在逐渐遗失的记忆,“这些照片我从上大学1983年就开始拍了,陆陆续续拍了20多年,这是时间的日记,”海波称在这组照片中自己选择的是黑白胶片,为的就是能体现出回忆的意味,有点老电影的感觉。

  新作揭露迷失的一代

  海波原是绘画出身,但他选择以摄影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方式。对于这样的转向,海波告诉新京报记者,每个艺术家要表达东西都要找到适应的形式。自己表达的东西以及艺术理念都跟摄影吻合,“我觉得艺术品应该尽量少地与观众产生距离。摄影是大众化的,不需要任何心理准备就能看懂。”与此同时,海波还表示自己摄影作品的主题其实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古人常感慨青春短暂,人生易逝。古人用古诗,而我则是用照片的形式来感慨。”

  其中海波最新作品中表达的也是类似人生无常和命运未知的慨叹。海波介绍,这一最新作品创作灵感来自2012年初与剧组在长江边上古城拍电影看到的场景:古老城墙下,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在向视觉残障人士算命,从而展示了人们对掌控命运的期待和面对真实的无助:“在当代中国,我们都迷失了自己。”

  据悉,此次海波个展将展至9月1日。与此同时,在同一时期佩斯北京还将推出另一艺术家刘建华的个展。

  ■ 人物小传

  海波 1962年出生于辽宁昌图,现工作和生活在北京。曾于2011获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2000年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他的作品被纽约盖蒂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昆士兰美术馆等知名机构收藏。

  摄影语录

  摄影是大众化的,不需要任何心理准备就能看懂。

  古人常感慨青春短暂,人生易逝。古人用古诗,而我则是用照片的形式来感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