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核心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8:核心报道

浙江高院教法官如何对“礼请”说不(1)

编撰《柔性处理 艺术拒绝》册子,设计24种拒礼、拒请、拒托场景,图文解答人情难题;浙江近13000名法官将人手一册

2012年07月19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处理建议:会同部门廉政监察员或部门领导退回等额现金,如果当事人超期不取,可给其手机号码充等额话费;或询问当事人银行卡号后转账退还;或根据当事人住址通过邮局汇款;或将等额现金上缴院纪检监察部门,并视情告知当事人。
处理建议:首先向部门廉政监察员或部门领导报告情况,并在第一时间与当事人取得联系,告知法院的纪律规定,限期请其取回。如果当事人按期前来,会同部门廉政监察员或部门领导退回;如果超期不取,及时上缴院纪检监察部门,并视情告知当事人。
处理建议:入席时发现当事人在场,或当事人中途到场,均应设法借故离开(例如家人来电,家中有急事需即刻回去处理;领导来电,单位有急事需加班等);如碍于情面确实难以离开,应坚持原则,避免谈论案件,并建议当事人通过正常的来访途径书面反映情况。
处理建议:可约在第二天上班时间到当地法院或下榻宾馆房间进行调解;如果遇到你因急事第二天需赶回单位、第二天是周末当地法院不上班等特殊情况,可邀请双方当事人到下榻宾馆,与同事共同主持双方当事人调解,或视情另行约定时间在法院机关进行调解。

  同学组织饭局去不去?老乡送点特产收不收?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让法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答应,就可能是当事人托关系要求为案件帮忙;不答应,就可能背上不近人情的恶名,多年情分毁于一旦。

  身处“人情”、“关系”社会,法官的工作并不简单。在查清事实、适用法律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纷繁复杂的关系网,以期达到较好的办案效果。

  日前,浙江省高院编撰一本《柔性处理 艺术拒绝》小册子,为法官们解答上述难题提供一份参考答案。

  □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浙江杭州报道

  陈美丽(化名)是杭州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

  不久前,父亲告诉她,一位多年不见的老邻居来家做客,还拎来东西。聊天时,对方夸他女儿有出息。随后,邻居提出,老家有个案子,想请陈美丽帮帮忙。

  闻听,陈美丽冲父亲发脾气,怪他不该揽事,还让他把送来的土特产退回去。但陈美丽也担心,原来住楼上楼下,关系不错,如果这么退回去,实在让对方没面子,以后还怎么来往?

  正为难之时,陈美丽拿到了浙江省高院编写的“《柔性处理 艺术拒绝》——法院干警拒礼、拒请、拒托提示手册”,其中设计了24种拒礼、拒请、拒托等场景和处理建议,正好可以借鉴。

  近13000名法官将人手一册

  手册设计了24种场景,以问答形式进行解释。每个问题之后,有一处理建议,还配有漫画插图

  “提示手册”有两张银行卡大小,是一本“口袋书”。

  近日,陈美丽拿到手册后发现,其中模拟设计了24种场景,以问答形式进行解释。在每个问题之后,有一个处理建议。在一些场景后面,还配有漫画插图。

  手册的主题是“拒礼、拒请、拒托”,由浙江高院纪检组和监察室共同编写,是该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久,浙江近13000名法官将人手一本。

  其中手册里的场景七,设计了“老乡送来土特产”的情景,让陈美丽眼前一亮,这正是她遇到的事情。

  手册上建议:如果老乡承认是想通过你为某案件打招呼,可告知其法院的有关纪律规定,请其相信法院和法官会公正、廉洁办案的;有合适机会时,可回赠老乡一定的土特产或礼品。

  陈美丽发现,直接退回老邻居送来的土特产,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回赠,可能会更好地维护关系。

  一位曾在法院综合部门工作的法官说,最难处理的是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个案的“非正常关心”。

  按规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监督权,可以对法院工作提出意见,不过“个案监督”是不允许的。但是,还是有个别代表、委员受当事人所托,过问具体案件。“他们不明说,只是说希望‘了解一下’。”

  “提示手册”对代表、委员、有关主管部门和相关组织人员“非正常方式关心案件”,也给出了相应的处理建议,首先对其关心表示感谢,并告知一定会依法处理,请其放心。

  接下来告知其反映的涉案情况,应采用书面形式;如果其坚持要求面谈的,应按接待来访的规定在法院机关公开进行。同时,制作电话记录或工作记录,并在审判组织评议和讨论案件时予以说明。

  这位法官说,这种处理方式的高明之处在于,让代表、委员、主管部门的“关心”摆到明面上。

  打官司,找关系

  有法官称,打官司,找关系,已成为当事人的一种共识。当事人担心别人找关系,自己不找会吃亏

  陈美丽在一线审案已经有两年。

  她说,再疑难复杂的案件,无非是查明事实适用法律,总能解决。困惑反而在案外,难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这种困扰并非浙江一地独有。打官司,找关系,已成为当事人的一种共识。

  一位从业10多年的山东律师说,当事人找关系的理由是,担心别人找关系,自己不找会吃亏。

  陕西的法官汶金让也有同感。他在法院工作20多年,常遇到“找关系”的事,最常见的是离婚案件,当事人会托熟人找法官,希望能尽早离婚,或在财产分配时能“照顾”。

  对当地的法官来说,烦恼会更大。“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当地,他们又有自己的亲戚朋友,找关系的人更多。”浙江一位法官说,在亲友看来,能帮上别人的忙是荣耀的事情。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法院2008年曾对当事人请托、送礼问题做过统计,他们发现,当事人不仅送烟酒,还送购物卡、记账卡。送礼方式越来越隐蔽,数额也在提高,5000元以上、上万元都有。

  送礼的对象也更广,以前,送礼者主要针对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现在一些非审判职能部门也会被送礼。只要与案件当事人切身利益相关,即可能成为送礼对象。

  滨湖区法院还发现,当事人利用手机、微型摄像机、录音笔等记录送礼证据。“甚至有当事人在送礼的同时即做好了证据收集工作,一旦目的不成,即作为投诉举报的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组长张建南2011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有一些案件,当事人为了打赢官司,往往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关系结识和拉拢办案法官;一些和办案法官具有亲属、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的人员,则在案件当事人和办案法官之间请托说情,使得办案法官面临的诱惑和考验越来越多。

  亲友“礼请”怎拒绝

  浙江高院院长称,中国是人情社会,法官也有师长、亲友,通过各种关系到法院说情、打招呼,成为最烦恼的问题

  7月13日,浙江高院纪检组长宋涛说,同学、朋友请吃饭,有时到现场才发现当事人在。甚至,当事人只结账,不露面,吃完,受托的朋友才提出帮忙请求。

  对这些情形,法官们会左右为难,尤其是年轻缺乏经验的法官,容易迷失。

  上学时,陈美丽喜欢和同学一起聚餐,几个人凑钱吃一顿,席间无话不谈。但自从当上法官,接到吃饭邀请,总是“战战兢兢”,担心会有人为案件疏通。

  陈美丽会一再询问有什么人出席。但是,对方只是说几个认识的,不说全。现在,她基本不参加这类活动。

  这也是各地法官常会遇到的场景,处理不好,便会得罪亲友。

  陈中林2011年获评“全国优秀法官”、“重庆十佳法官”。媒体在报道他的先进事迹时说,秉公正直的陈中林在当地得罪了不少人,包括不少朋友。

  遇到熟人说情,请他吃饭,陈中林一概不“接招”,他逐渐被疏远。陈中林说,在街头遇到一位要好的朋友,他主动上前打招呼,对方却一言不发地走开。后来他才记起,之前这位朋友找他帮忙,他没“买账”。

  陕西法官汶金让试图在人情应酬与公正裁决之间找到平衡,他的办法是,明里让人情在,暗里让公正在。“也就是说,该怎么判还是怎么判。”吃饭的事,能推掉最好,实在推不掉,只能多谈同学之情,少涉及法律。

  尽管如此,得罪人是常有的事。汶金让说,如果那位朋友不能真正理解你的良苦用心,那只有与他“绝交”了。

  浙江省高院院长齐奇说,中国是人情社会,几千年的传统式礼尚往来,讲究人情世故。法官也有师长、同学、同乡和亲友,通过各种关系到法院说情、打招呼,这是法官最烦恼的问题。

  (下转A19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