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特别报道

高原上的北京医疗队 “好样的”(1)

13名援藏医生拉萨行医一年,为当地常见病制定规范化诊疗方案,救死扶伤获赞誉

2012年07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今年年初,医疗队的三名队员来到海拔4700多米高的山顶,给山上的藏族同胞做体检。在山路上,每走一步都会气喘吁吁。

  去年8月,来自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妇产医院以及各郊区县医院的13名医生,作为北京第六批第二期援藏医生前往拉萨行医。

  这个在高原上行医的医疗队,有妇产科医生5名,内科、外科医生各4名,他们将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拉萨市妇幼保健医院,尼木县人民医院、当雄县人民医院、堆龙德庆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工作。

  今年8月,他们的援藏工作将结束。这一年,医疗队除了进行门诊手术,制定符合当地医疗实际的常见病规范化诊疗方案,还“手把手”对当地医生进行培训。

  期间,他们承受着远离亲人、病痛的折磨,深入高海拔的大山、贫困农村以及偏远的牧区,为百姓免费体检,寻找先心病儿童,救死扶伤。

  “在一个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缺的环境里,你如果把事情做成,那就是最大的成就。”其中的一名援藏医生胡坤说。

  李超 西藏报道

  短短两个月,商文金的体重下降了30斤。“以前在北京,怎么努力减都减下不来。”

  援藏医生商文金来自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医院,在尼木县医院做妇产科大夫。尼木县是拉萨最穷的一个县。

  冬天很冷,商文金用小太阳取暖机,红色灯管总亮着,“贼亮的东西照着,照得根本睡不着。”加上缺氧,睡觉本是一种奢侈。商文金每天睡觉超不过4个小时。

  晚上,刚有了睡意,外边大风吹得咣咣响。当雄县是拉萨海拔最高的县城,常有八级以上大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援藏医生许红飞有一次和妻子刘海华通话,刘海华在电话那头听见铁皮被大风刮起“咣咣”砸在墙上的声音。

  夜行,还会遇到野狗。一天晚上,商文金去医院抢救一名失血过多的产妇。路上漆黑一片,空无一人。她一走出大院,两只野狗一路尾随。“那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大脑里一片空白。”商文金拔腿就跑,一口气跑到医院。

  之后,每次她出行都要结伴,随身带一根长木棍。遇上野狗,就用棒子驱赶。有时为避开野狗,他们宁愿绕着走更远的小路到医院。

  初到拉萨,尽管有着种种不适应,来自北京的高原医疗队13名队员已在当地行医一年,履行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

  产房里的奇迹

  婴儿躺着一动不动,全身发白,医生商文金急了。3分钟后,孩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全身顿时红了

  “孩子怎么没哭声?”尼木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突然安静下来。

  4月18日,一位高危孕妇被送到医院。经检查,胎心(孩子心跳)已降到每分钟70(正常胎心是每分钟120-160),胎儿随时面临死亡。

  商文金说,这样的孕妇一般要剖腹产,但尼木县医院不具备剖腹产的条件,也没有助产用的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如果转到拉萨市的医院,路途两个多小时,“路上随时都有可能胎死宫内。”

  最后,她做决定:“赶快送产房,做好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准备。”

  手术开始,听筒贴在孕妇肚皮上,多普勒胎心仪的屏幕上显示着胎心。

  伴随着孕妇子宫内每两分钟一次的收缩,商文金用手压着孕妇腹部,一分钟后放开。手术室里,胎心仪依旧发出“哒哒哒”的声音。

  室外刮着寒风,她的额头上还是渗出汗珠。

  如此往复,几乎维持了1个多小时,孩子终于出来了。

  然而,看见藏族大夫两手捧着的婴儿躺着一动不动,全身发白,商文金急了。她找来一根管子,连上气囊,插入孩子的嘴中,用管子把孩子嘴里的羊水吸出来。同时,给孩子做心外按压。

  3分钟后,孩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全身顿时红了。

  这位干了18年妇产科的医生,在下班后给好朋友打电话:“我见证了一次生命的奇迹。”

  当地人喜欢在家里分娩,导致孕产妇与新生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当地政府提出要提高住院分娩率。现在,尼木县每年分娩率有400多例,平均每月就有30多个孩子在医院出生。

  点名要“北京医生”

  每次下乡送药,常有老百姓竖着大拇指喊“北京医生,雅古都(藏语”很好“)!”

  来自北京妇产医院的王鹏,是拉萨市妇幼保健医院的一名男医生,因为性别关系,在藏区工作难免尴尬。不过,作为一个专业医生,他每次都冲在一线,并改变了当地人对妇产科男大夫的看法。

  有一次,一位17岁的孕妇倒在医院的厕所里,检查后,王鹏发现孕妇要早产。

  当时,如果孕妇一使劲,胎儿就有可能生出来。在污染环境下分娩,对孕妇和胎儿有很大危害,并会引起孕妇感染,甚至导致胎儿死亡。

  王鹏一把将患者横着抱起,飞速往外跑。从门诊室的三楼,跑到另一幢楼的二层产房。

  “感觉手臂上重如千斤,胸口闷得厉害,像快炸了一样。”原本是一文弱书生的王鹏回忆说,他将孕妇放在床上时,感觉是“扔上去的”。

  5分钟后,孕妇顺利产下一女婴,坐在医院通道里的王鹏,笑了。从那以后,很多藏族同胞来医院,首先会点名要“北京的医生”。

  有一次,医疗队义诊结束下山时,被二三十个老百姓拦住。老百姓用藏语跟医生们交流。后来,大家才明白,这些老百姓一辈子都没见过医生,听说有北京的医生来,他们在路上等了几个小时。

  每次下乡送药,常有老百姓竖着大拇指喊“北京医生,雅古都(藏语”很好“)!”这些“随时带着氧气瓶下乡”的北京医生,被当地人称为“阿达啦”(当雄藏语“很亲的人”)。

  老百姓领了药品离开后,又会继续排队领药。“你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病人的渴求,那是对医生最大的认可。”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医生史旭波说。

  今年5月,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加西村的一名村干部,找到拉萨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次仁顿珠,希望北京的医生能帮助村里的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

  从去年开始,医疗队走村串户,寻找散落在村庄里的先天性心脏病孩子。这是北京政府的救助项目,政府每年提供资金为100名西藏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做手术。

  当天,医疗队驱车赶到加西村,找到七岁的索多。平时,索多每走三步就要停下来喘气,脸色发紫。

  经过体检,索多被确诊为先心病中末期患者。在医疗队帮助下,索多被列入救助名单,成为最早被送到北京救助的36名患儿之一。

  为闭关僧人“义诊”

  临走,僧人们从帘子里递出一个个吉祥包。当地人说,这代表着最高级别的感激

  今年年初,医疗队队员前往一寺庙义诊。中途,寺管会工作人员拉着医生史旭波的手说,山上闭关修行的僧人,有人生病了,能不能上山看一下。

  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援藏医生史旭波,现任拉萨市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

  上山只有一条野路,磕磕碰碰,走了一个多小时。山顶海拔4700米,山上的风呼呼响。“孤零零地站在山顶上,即使穿着防寒服和保暖衣,也冻得够呛”。

  给闭关僧人看病要尊重他们的习俗。号脉、量血压、测心率……为了保障基本诊疗过程,门口挂着一厚布帘,史旭波只能将一只手伸进去号脉、诊断。

  这是他从业20年来,最特别的一次诊疗。

  交流病情时,僧人只能用不太熟练的汉语,他诊断了16名僧人,用了5个多小时。

  其中一名僧人背部的皮肤有瘙痒和不适症状。

  □新京报记者

  A10-A11版图片  医疗队供图

  (下转A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