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文化新闻·动态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4:文化新闻·动态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万中学生书写家国历史

《看历史》组织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优秀作品结集成书

2012年07月2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 (记者刘雅婧)7月24日,由《看历史》杂志发起的“首届中学生写史夏令营暨非虚构写作高级研修班”在北京正式落幕。参与师生几乎人手一本《课本上不说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记忆》。“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农民、历经坎坷的中共地下党家属、飘零台湾的孤独老兵……”这些历史长河中出现的真实故事和生活轨迹,作为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作品的直接呈现,由一群90后中学生亲自采访,调查,写作,一笔笔打捞出来。

  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始自去年,今年已是第二届,吸引了全国500所中学万名学生参加。从第一届大赛中近万篇参赛稿件中选出了31篇,结集出版而成本书。据《看历史》杂志总编唐建光介绍,本届大赛还有台湾金门县加入。

  上世纪80年代最早在内地进行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写作的历史学者钱钢,作为本届大赛专家评审和研修班的主讲,在接受采访中称,中学生在非虚构写作中可以回到历史现场,接触真实。

  ■ 专家对话

  钱钢:让孩子在写作中明白历史

  新京报:传统教育讲究文史不分家,而在现代教育里,很长一段时间历史和语文是分开的,历史课不重视写作,写作课不注意区分虚构和非虚构。对于90后的孩子来说,学习写史,是否可以将这个断裂带补上?

  钱钢:是这样,非虚构写作可以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拒绝遗忘,接触真实,由于他们采访的对象大多是家族长辈,他们会明白,家国历史其实是这样从一点一滴的琐碎细节里来的。历史有很多维度可看,学生看到的都是历史的宏大叙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家和国的历史,地方史和家族史更加重要,因为说的就是他们自己和身边亲人的事情。什么是真实?怎么尊重历史,孩子自己在写作中一点点就明白了,这比别人告诉他们如何做管用多了。

  新京报:据说本书的初选作品有两百多篇,整体观感如何?

  钱钢:我任专家评审,200篇中选送了几十篇给我看,其中,左馨兰的《外婆的十二年漂泊录》很好,很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很多自觉地写到了关于“文革”的记忆,还有很多人的祖辈参加过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他们记录那些散落在民间、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真实历史,广东清远中学还在微博“直播1982年清远水灾”。

  新京报:你觉得90后的孩子学习写历史时,还要重点注意什么问题?

  钱钢:在选送的作品里偶尔可以看到如“改革开放的春风”之类的句子,我觉得尽量不要用大词,要用个人的表达。非虚构写作作为技术,还没广泛为孩子们所知,孩子有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不太明白记述历史时要及时呈现资料来源,因为过去的教学里没有帮他们树立非虚构写作的意识。

  新京报:关于非虚构写作,有无可能引入现在的教育体制,在全国中学中推广?

  钱钢:与时俱进,对中学生普及地方史和家族史的非虚构写作很有必要,以前地方上就有所谓乡土教材。现在,很多中学已经引入了这种理念。比如清远中学的那位方老师,名片上就印着“新教改”,带有容易让孩子接近的教育理念。地方史和家族史的打捞较为分散,这需要老师的协助。

  在香港,有的中学在12岁以前不分语文和算术,只有一个大课叫阅读。孩子们大本大本的阅读,文学历史和简单的数学都在里面,读和写都抓,还带着他们全国到处走,那是彻底的教改。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素养低不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