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幸亏那一场防汛演练

2012年07月2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北京论坛

  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存的希望和机会,总是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北京暴雨重灾区之一的房山周口店镇黄山店村,7·21暴雨当天,由于预警及时、疏散有序,全村1500多人无一伤亡。奥妙在于,这个村子每年都会进行防汛演练,就在暴雨来袭前一个月刚刚举行过一次。(7月26日《新京报》)

  尽管雨来得突然,但从村干部到村民都早有准备,前者知道怎样传达、组织、检查遗漏和安置,后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撤,该怎么撤、往哪里撤,可想而知,倘事先没有这样的训练和安排,大难临头时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存的希望和机会,总是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客观地说,任何一个地方的政府,都不希望天灾降临时出现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状况,也希望自己处变得宜,调度得法,避免大的损失。但应变所需要的冷静头脑、缜密思考和临机处置的判断力、魄力,都绝不是天生的,平时反复的演练,是提升上述必备能力的关键。2009年著名的纽约客机迫降河中、全体乘客生还的奇迹,机长拥有丰富经验并受过完整危机处理训练,被认为是最关键原因。“处突”演练之必要,由此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中国各城市的防汛设施、标准存在许多不足、隐患,类似黄山店这样的远郊山村问题就更多,加强“硬件”建设,提高防汛能力,固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一来需要时间和资金,二来百密终有一疏,即便再完善的设施也不可能没有漏洞。平时反复进行防灾演练,可以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调整应急处置的方法、思路,这总比灾害临头再匆匆“堵口子”要保险得多。

  不仅如此,定期举行全民防灾演练,还能潜移默化地在民众中普及防灾避险知识,从而使公众具备一定的防灾、避险和自救常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事实上,灾害中的许多生命损失,都可归咎于错误的应急选择,如汽车被淹没后不知如何打开门窗、高层建筑着火后选择跳楼或乘电梯逃生、在撤离、疏散时因不讲秩序而导致混乱,造成伤亡,等等。公众养成良好的“处突”习惯,也有利于救援行动更快更有效率的进行。

  目前,我国的很多学校有一些演练的项目,类似的演练费时、费钱、费力,且容易流于形式,但即便如此也仍然是有效的。许多资料都显示,民航飞机空中出现异常状况时,乘务员、乘客是否系好安全带、能否在提示下及时戴上氧气面罩,应急离机时能否“守规矩”,人员损失情况会大相径庭,而在那些成功脱险的范例中,乘客、机组人员无不受益于看似“例行公事”的应急演练,包括起飞前短短几分钟的安全提示。

  在防汛、防灾“硬件”提升需假以时日的情况下,定期组织、参加防灾演练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不足,即便日后“硬件”完善,这样的演练也能让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熟悉“硬件”功能,掌握更多逃生、自救知识,是有益的、必要的。

  □陶短房(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