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书评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书评周刊·关注

传递思想,启迪新知(2)

2012年07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知,指的是人类知识领域的新发现。从四十年代的‘学术文库’,到八十年代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再到九十年代的‘学术前沿’,三联书店一直致力于向国人介绍思想文化领域最新的成果与发现,启迪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1997年

  《在期待之中》 

  西蒙娜·薇依 著

  西蒙娜·薇依的小书,包括这本书在内,三联两次推出基督教学术方面的大型文丛,引导读者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另一思想源流。对于丰富当代汉语思想资源,起到重要作用。

  1997年

  《别闹了,费曼先生》 

  费曼 著

  “科学人文”系列之一,承续之前的《两种文化》,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在一起,极大丰富了公众的阅读与思考空间。当下的新科学潮流,或可从中找到源头。

  1999年

  《夏日走过山间》

  约翰·缪尔 著

  生态文学的经典名著之一。三联版之后,约翰·缪尔、巴勒斯等一批生态文学家的作品在中国多次再版并引起热读,暗合了人们在过度发展之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焦虑。

  1999年

  《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 著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名著,搭起了专业艺术史论著与大众阅读之间的桥梁,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包括此书在内,三联的一系列艺术史和音乐史作品,均有普及之功。

  2000年

  《徽州》

  王振忠 著

  “乡土中国”最早的一部作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传统中国乡村之美,涵盖建筑、民俗等各个层面的内容,之后掀起一股“中国乡土”的大众阅读热潮。

  2008年

  《说谎》

  保罗·埃克曼 著

  “新知文库”再次出发之后最畅销的产品之一。新的“新知文库”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又有明确的跨学科属性,既有现实价值,又提供新鲜的知识,是三联成功的新尝试。

  机会——“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1995年,赵一凡把三联“美国文库”的译本带回哈佛,给老师丹尼尔·艾伦教授检阅。老爷子看后笑了,说除了两国文字不同外,竟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这样的经历,于是有了哈佛与三联书店再次携手,合作出版“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故事。

  董秀玉说:“当时哈佛燕京资助了不少中国留学生,但问题是学成回国的却不多;同时,中国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的研究成果,却很难出书。在这个时候,我们跟哈佛商量,为何不尝试资助中国年轻学者的著作出版呢?于是有了‘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这套丛书不是单方向引进、翻译美国书,而是借用哈佛大学资助,出版我国中青年学者的创新著作“赵一凡说。这套书后来成为了国内目前为止延续时间最长的原创学术丛书。

  季羡林受聘为这套丛书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本丛书只收中青年学者的著作,要求颇高,审查极严。几年来已出著作,内容新而深刻,因此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欢迎。”学术委员会由季羡林领衔,厉以宁、李学勤、王蒙等代表各大学科。“评审过程,一律采用专家匿名审读、委员会择优精选”,被选中的著作至少有两位以上的评委推荐。

  季羡林还为丛书写了推荐语,作者里也不乏名家,比如如今很有名的哲学家赵汀阳就在第一批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出了一本书,那时他才刚刚崭露头角,而这本书也成为了赵汀阳比较有影响的一本书。潘振平曾经编辑了这套丛书中茅海建那本《天朝的崩溃》,当时学术书出版还比较困难,而哈佛提供的这些资金给了这些年轻学者机会。

  截至2008年6月,这套书已经编排了13辑,出版80余种。随着这套书的发展,近几年丛书里很多年轻学者的研究都和当下人民关心的议题有关。三联书店编辑舒炜介绍说,最近几年的两本让他印象挺深的书,一本是北大的年轻学者写的《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另外一本是周保松写的《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延续——“学术前沿”

  1999年,三联书店翻译出版爱德华·W·萨义德的《东方学》,这本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关注的开创性著作,三联出版的是“全球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这本著作的第一页,萨义德引用了卡尔·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的一句话:“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或许罕有比这句说辞更能揭示“主体性”的价值及其缺失。仍是西方思潮,与“文化生活”译丛“向后看”不同,也与甘阳们翻译的战前的海德格尔不同,三联的译丛由此开始与最新思潮同步,也因此诞生了新的译丛系列:学术前沿。

  其实从1995年开始,三联书店就出面和许多学者开过很多讨论会,让大家提意见、提书目,包括李陀、刘禾、黄平等都是他们咨询过的学者。1997年下半年,这套书才正式开始运行。“学术前沿出版的时候,冷战已经结束了,苏联都解体了,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对西方学术书的出版就强调一种前沿性。上世纪60年代以来,再往前推一点就是二战结束以后的,1945年以来的书,比如福柯、萨义德的写作和视角就和尼采、哈贝马斯完全不同了,这两套书我们就是偏重于现代和当代。”舒炜解释了这套书和80年代甘阳那套书不太一样的地方。

  这套书到现在已经出了50多种,包括一些人们熟知的,比如福柯、萨义德、哈贝马斯的作品,其中很多书都成为三联这十年来的畅销书,比如萨义德的《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这些书的累计印量都达到了5万多,每年都会有五六千的印量。

  扩展——“新知文库”

  2004年,潘振平在三联的一次选题会上,推出关于新版“新知文库”的想法。距离上一次的“新知文库”出炉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潘振平认为最近二三十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一些新的东西和发现。“当时是想做这样一套书,介绍一些比较新的发现,或是过去有这样的研究现在又有了突破性的发现。然后写法要有故事,比较通俗易通,读起来比较有趣。”

  在各种争议声中,新版“新知文库”诞生了第一本《证据》,第二本《香料传奇》,销量都还不错,之后社里比较靠近这套书的选题都被归进来,其他编辑室的一些选题也被选入其中。而新版“新知文库”里目前销量最好的两本书《说谎》和《路西法效应》都是徐国强责编的,前者重印了大概10次,后者有6次。“这两本书都是心理学方面的书,作家都是顶级的心理学家,美剧《Lie to Me》就是根据《说谎》作家的故事改编的。”

  目前三联书店在做“新知文库”的编辑有4、5个人,没有人在专门做这一块儿,徐国强已经是其中最专门的了,他每年做10本左右的书,其中3、4本会是“新知文库”的。至于未来“新知文库”会怎样,他说他也没有太想过,因为他是做学术书,对书的销量也没抱很大期望,现在一本书能卖过8000册他就觉得很好了。“如果将来电子书时代,还是需要很好的编辑,不管最终的形态如何。”

  【最爱的三联出版物】

  舒炜(编辑)

  《存在与时间》

  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还是80年代的书,大学时看的。这本书当时影响好多人,虽然谁都读不懂,也很难说到底读懂没读懂,反正是挺神的一本书。

  徐国强(编辑)

  《悲剧的诞生》

  那时候大概是1997、1998年,当时我觉得很好,现在看来反而有点粗糙。尼采的书有时有一种激励作用,生命虽然是场悲剧,但也要有声有色地把它演下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